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2.10.13期 >
A05-豐都 緊盯留守兒童關愛小切口  做實家庭教育互助大文章

A05-豐都 緊盯留守兒童關愛小切口 做實家庭教育互助大文章

豐都 緊盯留守兒童關愛小切口  做實家庭教育互助大文章

建立“40+30+N”志愿服務體系 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模式

每逢周末,栗子鄉文化廣場都會變成孩子們的歡樂海洋。沉浸在“栗米陽光”家庭教育互助會輪番開展的主持知識學習、益智類游戲、心理疏導、文體活動等美語、美慧、美心、美藝“四美”活動中,孩子們因為互動參與、內心喜歡而發出陣陣歡聲笑語。

“最初成立教育互助會是為了解決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缺位。”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底,豐都縣創新提出了家庭教育互助概念,率先在栗子鄉展開試點,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利用留守兒童周末、寒暑假常態化開展家庭教育互助活動。

如今,通過激發干部群眾力量建立“40+30+N”志愿服務體系,強化資金籌集、評估考核等多項機制保障,全縣已經組建家庭教育互助會40個,入會會員4200余人,其中留守兒童2400余名,覆蓋家庭3100余個。

“從解決一個痛點、提出一個概念,到創新一種模式、實施一套機制,再到形成品牌特色,豐都始終堅持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家庭教育互助結合起來,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積極探索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解決一個痛點 

關注留守兒童提升基層治理

豐都既是人口大縣,有戶籍人口85萬人,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有近26.5萬名外出務工者、1.4萬名留守兒童。很多留守家庭存在文化水平較低、教育意識淡薄、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留守兒童失管脫管已經成為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痛點。

為了解決這一痛點,2021年底以來,豐都堅持“基層治理的對象是社會,社會的最小細胞是家庭,家庭的中心是孩子”的理念,創新提出了家庭教育互助概念,集中精力辦好家庭教育互助會,常態開展教育互助活動,切實解決留守兒童脫管失管等問題。

“打造家庭教育共同體,不僅可以讓家庭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還能夠發揮家庭兜底功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豐都縣按照“黨建為魂、家庭為根、組織為本”的治理理念,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比如,印發《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等系列文件,成立全縣家庭教育互助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在領導小組統籌管理下,組建“縣級家庭教育互助聯合會指導協調+鄉鎮(街道)家庭教育互助會組織實施+村(社區)家庭教育互助點有效補充”工作體系,負責制度建設、課程設計、項目實施、群眾組織等工作。

今年6月18日,全縣召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現場推進會,家庭教育互助工作在全縣鋪開,逐步實現了30個鄉鎮(街道)活動全覆蓋。

創新一種模式 

堅持群眾主體鼓勵志愿互助

近年來,豐都縣提出加快構建“快感知、有法度、能生長”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一支強有力的志愿服務隊伍,成為激發群眾自主性、發揮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力量的關鍵。

今年6月,豐都縣先后制定了《豐都縣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隊伍組建方案》《豐都縣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隊伍管理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確開展“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的隊伍建設、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務、保障措施等內容。

目前,豐都縣已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全縣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協會。同時,在縣級層面,立足支持青少年全面發展目標,建成40支1812人的志愿服務隊伍,作為家庭教育互助補充力量;在鄉鎮(街道)層面,以機關干部、學校教師、醫護人員等為主體力量,建成30支708人的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分隊;在村(社區)層面,以村社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官、鄉賢、返鄉大學生等為主體力量,建成若干支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小隊,最終形成“40+30+N”的志愿服務體系。

9月21日,豐都縣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務工作推進會召開。會議明確,在未來3年內,全縣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力爭達到1萬人左右,基本滿足家庭教育互助各方面需求。

為了進一步堅持群眾主體,豐都積極推動村(社區)設置家庭教育互助會(點),發動村(社區)在家監護人加入互助會(點),并在互助會(點)中建立功能型黨組織,由黨員家長擔任互助會(點)黨組織書記、會長。

同時,打通基層文明實踐所(站)、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站點、農家書屋、道德講堂、夢想課堂、青年之家·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村(社區)社會工作室等場地,用好用活場地、器材、書目等資源,打造家庭教育互助“第一陣地”。開發原有村級小學、教學點等閑置資源,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對原有校舍功能進行修復、完善,打造家庭教育互助“第二陣地”。對于遠離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及不具備開發閑置校舍資源的情況,擇優選擇黨員戶、模范戶作為“互助中心戶”,以方便留守兒童就近就便就學,作為解決家庭教育互助場地的有益補充。

實施一套機制 

以三項機制保障常態化運行

高家鎮汶溪社區龍眼、蔬菜、柑橘等產業發展優勢明顯,每年有集體經濟收入分紅20萬元。今年,為了搞好家庭教育互助工作,社區拿出10萬元,并積極爭取縣級相關部門、社會愛心企業支持,共籌集經費50萬元修建“愛心餐廳”,為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就餐環境,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如果說打造志愿服務體系解決了人力來源問題,資金從哪里來、如何評估工作質量、如何實施激勵舉措則需要一套完整的機制予以規范明確,以保障家庭教育互助常態化運行。”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全縣已經建立起資金籌集機制、跟蹤評價機制、嘉許激勵機制。

在建立資金籌集機制方面,豐都縣統籌縣級公共服務資源重點向基層家庭教育互助會傾斜,采取縣級保障、鄉鎮自籌、社會捐助等方式予以資金保障。比如,縣委宣傳部牽頭成立了文明實踐專項基金,由縣財政注入30萬元作為基金啟動資金,同時在“3·5”學雷鋒日、“9·9”公益日等時間節點線上線下開展社會公開募集;各鄉鎮(街道)對家庭教育互助會補助啟動經費3萬元至5萬元不等,為活動開展、項目實施、評優樹模等工作提供保障。

在建立跟蹤評價機制方面,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等部門組成工作專班,不定期深入各鄉鎮(街道)開展檢查,同時邀請第三方機構對家庭教育互助工作開展情況、經費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評估。各鄉鎮(街道)家庭教育互助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考評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社會治理測評,并與領導班子目標績效考核、領導干部個人實績考核掛鉤,推動家庭教育互助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在建立嘉許激勵機制方面,通過印發《豐都縣志愿服務嘉許激勵辦法(試行)》,積極探索志愿服務嘉許激勵制度,明確志愿者星級認定、保險購買、評優評先、優惠公共服務等禮遇,并開展年度志愿服務先進典型評選。

形成品牌特色 

制定需求清單精準設計課程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今年6月,名山街道開辦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打造以“葉脈畫”“瓢畫”“剪紙藝術”等非遺傳承為主的興趣培養課程體系。

在高家鎮汶溪社區的家庭教育互助點,則開設了以繪畫、書法為主的興趣課,以“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課,以“小小演說家”為主的表達課,讓青少年“同樂同進步”。

“不同的家庭教育互助會(點)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課程。”豐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所有教育活動都遵循“雙減”政策要求,堅持“活動為主、課程為輔,技能為主、知識為輔,關愛為主、教育為輔”,實施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持續培育和影響,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能力全面提升。

為了精準化設計課程,豐都縣制定了“青少年需求清單”,摸清底數、了解需求、掌握情況,通過座談會、電話聯系、入戶調查等方式,了解孩子之所需、家長之所盼,讓課程走進家長和孩子的心坎,吸引全社會廣泛參與。比如,栗子鄉在互助會設立“心愿墻”,征集到的青少年“微心愿”通過市人大機關黨組織幫助基本得到實現,互助會各類愛心捐贈而來的桌椅、圖書、空調等讓青少年感受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目前,豐都縣通過整合宣傳、司法、環保、文旅等縣級相關部門力量和資源,開設理想信念教育、非遺傳習、科普知識、籃球、跆拳道、國學等綜合性課程40門。家庭教育互助正逐步發展成為豐都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亮點品牌。

據《重慶日報》

圖/豐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