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野生紫貂、赤狐……這些深山老林中的可愛生靈被看見被刷屏
59歲開始學攝影,66歲還想走在新媒體前沿
“長白山老萬”是誰?老萬本名萬興富,今年66歲。2007年,51歲的老萬選擇回到家鄉延吉,陪伴家人生活。彼時,他開始創業,踏入文旅行業。真正開始學攝影的時候,老萬已經59歲了,很多人勸他“這個年紀學攝影已經晚了,何況你一點基礎都沒有”。老萬不甘心,一個人跑到中關村,花20多萬積蓄買了設備。后來他看到一個老同學玩攝影受到啟發,“人家拍照片,我拍視頻吧。”
2015年,老萬組織了四個年輕人創業,想通過拍視頻打開市場。他印象很深,那時候還沒有抖音,他們就每天看新聞、看紀錄片,學習人家怎么做。等慢慢能看出些門道了,他們就自己拍片、拉片、修改,嘗試自己的風格。剛開始什么都拍,拍風光、拍動物,做些小片子往外發。在拍攝過程中,老萬發現琿春的生態特別好,但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當地有這么多野生動物,“那時候自媒體還不發達,大家也不知道身邊就有大雁、丹頂鶴、虎頭海雕,我一看可拍的這么多,興趣就來了。”老萬尋思這么好的東西,每到季節,新聞上只報道一下就過去了,“太可惜了,我就想應該深度地拍下來。”后來,老萬耗時1年,跨越5.2萬公里,組織拍攝了大型風光紀錄片《飛越延邊》,本來沒抱什么期望,結果一舉奪得國際獎項,使他信心大增。
起初,老萬的公司加上他總共五個人,什么活都接不到。沒有活就沒有工資可發,老萬到處找出路,“我給你做個小視頻,你先看看好不好?好的話,你們就放,我一分錢不要。”即便是像這樣找上門提供服務,也幾乎是屢屢碰壁。“有時候遇到項目延期,最后連拍攝帶混片,出來的片子就送給對方了。”
老萬身上有一股韌勁,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春天來了,轉機也來了,老萬抓拍到10萬只大雁起飛的瞬間,黑壓壓一片朝著天空盤旋騰飛,壯觀極了。后來老萬做了一個“生態天堂”的小片,雖然只有三分鐘,卻得到當地宣傳部門的認可,“人家說這個片子太好了,超乎想象。”因為這個小片傳播得特別廣,不少人從全國各地慕名來拍大雁、看丹頂鶴,帶動起整個延邊地區的生態旅游。
身邊的同齡人,一般都在家看孩子、享天倫之樂,老萬笑言自己就沒這想法,“我的想法就是怎么把野生動物拍好。”老萬拍視頻,最重視抓第一手素材,“我出去拍攝就不感覺累。這么多年下來,我去了有一百多次,我就不知道累。”老萬做視頻有個要求:不管什么活,都得確保片子高質量、高速度、高服務,“又好又快又潮流,一定要做這個地區最好的片子。”
2019年的春天,63歲的老萬注冊了短視頻社交軟件,粉絲從0到365萬,用了三年,他直言拍的每個視頻都是真實的,“我這一輩子做什么事情也是這樣,不能不安心。我做視頻就想把年輕人培養出來,因為到我這來的孩子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我把平臺建好了,他們努力就會有希望。”只要有時間,老萬都盡力回復網友的關切,“評論區的留言特別多,有人囑咐我去野外注意安全,有人讓我保重身體,大家的關心也是我拍攝的動力。”
三年追貂,總算拍到自己滿意的鏡頭
直到現在,66歲的老萬覺得自己的心態也就四十來歲,體力也不比年輕人差,他覺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懶惰。他體會最深的是,從年輕到現在,想干的事要馬上去干,除了行動,還要有一個不斷學習的大腦,“我是笨鳥先飛,我都是一點點學,比如拍什么動物,你首先得了解它的習性,什么時候休息、什么時候覓食,都得學習。學無止境,一直在學。”
老萬光拍鳥不過癮,他把目光轉向了長白山。野生動物很難拍到,為了一窺紫貂真容,每年老萬都會去長白山東北麓的延邊仙峰國家森林公園尋找紫貂,前三年都無功而返,后來老萬不光跟護林員成了朋友,跟那里的狐貍、紫貂也成了朋友。當時好多人都說老萬“瘋了”,他覺得自己也是瘋了,“聽到說哪兒有野生動物,我是不管幾點都往那兒跑,這個時間不等人呀。”
2017年,在山里過春節的護林員發現在院里凍的蘋果、梨,買的雞腿、肉,怎么過了一夜都沒了?看見腳印才知道是被出來覓食的紫貂給偷了。她打電話給老萬,“你們趕緊過來吧。”老萬他們趕到之后先在站里等著紫貂出現,等了兩天它也不來。第三天早晨老萬決定出去找找。-28℃的山里,有的地方雪特別厚,得有一米多深,腿陷進去就出不來。走了沒多遠就凍得受不了,“說話嘴都不利索了。”突然,老萬在雪地上發現紫貂的腳印,他興奮極了,“有希望了。”他們把帳篷扎起來,把機器架在帳篷里等待,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小時過去,終于看到出來覓食的紫貂闖入鏡頭,“我一眼就看出來,是我最喜歡的那只‘小花圍脖’,它越長越精神,那個毛锃亮锃亮的。”雖然距離8米遠,但紫貂嘴邊小毛上的雪都拍得非常細膩,老萬情不自禁感嘆,“哎呀,拍了三年才拍到較滿意的鏡頭。”
紫貂的視頻一發出去就爆了,央視、各大媒體有二三十家都轉發了,“紫貂那四條視頻一下子漲了150萬粉絲,單條視頻都有7600多萬人看。”“拍的時候不知道,后來才知道這個貂30多年沒有出現過了,等于我拍到的是經過30年才繁殖起來的,真幸運呀。央視轉發后還聯系我說,萬老師你拍了什么好東西馬上告訴我們一聲。”
高興了沒多久,煩惱就來了。評論區不斷有人懷疑老萬誘拍,說的人太多了,對老萬打擊非常大,實際上,老萬說他幾乎每個冬天都在那兒待20多天,他知道冬天紫貂在覓不到食的情況下,貂媽媽會帶著小崽兒來站里覓食,“如果護林員不喂它,沒有吃的,小崽兒就會死掉。為什么紫貂經過30多年才繁殖起來?就是它待的這個位置鷹上不來,而一旦它下山,天敵就多了。為了生存,它才上護林員這里偷吃的。當地政府、林業局都認可,每到冬天,各個部門都會送點雞腿等肉類過來,護林員每年都會投些食物。”
有一次,出野外時小伙伴喊他,“海貂把大雁抓住了,你快去救一救!”老萬說,“雖然同樣是保護動物,但是大雁有那么大的數量,這時候就要遵從物競天擇。”在他看來,只要不過度人工干預,動物回歸大自然是能自然平衡的,“我其實還一直呼吁,應該在紫貂生活的地方建立動物保護站,就可以確保它自然安全地繁殖。”
讓老萬欣慰的是,通過他的鏡頭,東北虎、紫貂、赤狐、東方白鸛、大鴇、金雕等珍稀動物,被越來越多人看到,很多攝影人從全國各地來拍紫貂,還有外國人,“一年得來四五百人。”在他看來,自己做的事情“不是有多高大”,但能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使很多人都成為國家保護動物的守護者,這讓他感到非常滿足。
跟拍小貓頭鷹的成長,視頻里有人才有趣
2020年4月,老萬聽說一只貓頭鷹幼崽從懸崖上跌落下來,當地村民正在救助,他立刻開車前去幫忙。見到小貓頭鷹時,它已經奄奄一息。老萬在那里守護幾天后,貓頭鷹媽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還給它帶來了食物。老萬決定往返400公里記錄小貓頭鷹生長的過程,每次來看都給它帶點吃的,嘮嘮嗑,陪伴它茁壯成長,記錄它第一次飛翔。第二年,貓頭鷹媽媽又來這里筑巢,還產下三枚蛋。老萬自費安裝了攝像頭、架起攝影機,和上萬網友一起等待三只貓頭鷹寶寶的破殼。
經過貓頭鷹媽媽的辛苦孵化,老大、老二成功孵了出來,過了些時日,老三也終于迎來破殼日。令網友驚喜又感動的是,這一天,從未露面的貓頭鷹爸爸出現了。老萬拍到了它們一家五口團聚的畫面,上千萬網友守候著這個溫馨場景,大家才看到貓頭鷹媽媽孵蛋時,貓頭鷹爸爸是守在一公里之內捕食給貓頭鷹媽媽,再由媽媽喂給小貓頭鷹們的“畫外親情”。
在眾多網友的隔空參與、見證之下,老萬用兩年時間記錄了小貓頭鷹的成長過程,相關內容播放量達到1.4億。
拍野生動物,一定要起早貪黑,而且最難的就是耐心等待,一般人難以承受,但老萬非常享受拍攝的過程,“我每次出去,近的地方也有150多公里,都是凌晨兩點起來出發,晚上就住那里,冬天山林里的大雪齊腰深,尤其是在雪窩里隱蔽的時候,凍哭了。”老萬眼尖,像“長了一雙鷹的眼睛”,跑空失望返回的路上,不時也會有“意外之喜”。有一次他離老遠就發現河灘那邊有4只丹頂鶴,還有一次拍到了白尾海雕,“哎呀,特別幸福。”
老萬身上似乎有種魔力,能跟動物天然地親近,他喜歡跟它們嘮嗑,什么都說,就像自己的老朋友。最難過的是失去動物朋友。一次老萬進山,找了幾天也沒找到老朋友“狐狐”——一只漂亮的狐貍,以前他每次來只要呼喚幾聲,狐狐就奔出來,“打小看著它長大,就跟自己的孩子似的,就沒了……”老萬聲音哽咽住了。最開心的是救回動物。一次下山途中,老萬發現路邊有一只受傷的狍子,把狍子抱上車連夜送到救助站。只要有空,老萬就去看“狍狍”,直到它傷愈放歸野外。
這幾年老萬明顯感到野生動物變得特別多,繁殖得也好,他坦言一開始拍野生動物是往美往好看拍,后來轉變為拍動物的行為,“看老萬、看野生動物,形成互動的關系。”隨著視頻廣泛地傳播,很多人都問老萬同樣的問題:你拍的視頻怎么那么吸引人?老萬每次都毫無保留,分享干貨,“玩轉互聯網,創意是第一位的,作品里必須要有人,沒有人是沒有靈魂的,只有視頻里有人,才有趣。”
做自己喜歡的事,想讓更多人看到家鄉的美
10年來,老萬拍攝了超過12T的野生動物視頻,拍壞無人機16架,每年開車里程至少6萬公里,他笑言,“除了出租車司機,大概沒人‘跑’得比我多。”老萬坦言自己不算專業野生動物攝影師,因為愛自己的家鄉,尤其看到家鄉的自然環境好了很多,要把延邊最美的山川河流、野生動物拍出來給大家,“看我們的家鄉多美。”只要出去拍片,老萬就覺得來勁,他記得2020年元旦凌晨3點,高速公路只有他一輛車,心里算來一年拍了100多部片子,“真是奇跡了。”
老萬特別自信的是,他建立的資料庫幾乎涵蓋了長白山地區的所有素材,比如有海量的冬天素材,滑雪的、樹掛的、人物的各種類型,還有生態的、旅游的、農村的、扶貧的,“好的東西都在我這兒。”對于找上門來的合作,老萬有個雷打不動的原則:“假如來拍片的是為掙錢,我一個素材都不給;但如果是來宣傳自己家鄉的公益片,我都免費提供素材。”在他看來,“自己的家鄉你不去愛,誰去愛?”
今年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老萬被選為延邊的首個旅游大使,“在我這兒只要是對州里有利的事情我都支持。”同時,老萬積極參與“長白山老萬生態中國萬里行”,他在途經云南西雙版納、青海玉樹、可可西里等地的路上,不光宣傳著家鄉延吉,還把各地的人文風光拍下來,放在平臺上播放。“我想真正做一個自己的IP,關注祖國各地的生態。到了這個歲數,我想為別人多做點兒事情。”老萬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圖/老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