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3.08.31期 >
04-博士被騙至緬甸 并非因為“讀書無用”

04-博士被騙至緬甸 并非因為“讀書無用”

博士被騙至緬甸

并非因為“讀書無用”

新京報評論 熊丙奇

近日,“中國科學院博士張某被騙至緬甸一年,每日被強迫工作18小時”引發關注。

8月26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發布通報稱,駐泰使館注意到相關報道后,第一時間通過泰執法機關核查有關情況并推動全力開展解救工作。8月24日晚,泰警方成功尋獲張某。駐泰使館、駐清邁總領館正與泰警方密切協調,爭取盡快安排其回國。

據此前報道,中國科學院博士張某于2022年8月16日被騙至緬甸,進入了一家黑工廠,不僅每日被強迫工作18小時,還受到嚴密監視和威脅,直到此次被成功解救。

“博士讀了這么多書,竟也這么容易被騙?”“連小學生都知道的,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道理,博士都不知道?”由于當事人是“中國科學院博士”,在眾多的議論聲中,有人發出了“讀書無用”的感嘆。

但從“博士被騙”簡單推導出“讀書無用”這一邏輯,恰恰是很多“讀書人”被騙的原因:缺乏對社會環境的客觀認識,缺乏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與理性分析。

事實上,高學歷大學生在很多不法分子眼里,是“最容易騙”的群體。從新生入校時以領取助學金為名對大學生進行電信詐騙;到大學求學期間,對大學生實施校園貸詐騙;再到在實習、求職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培訓貸、套路貸詐騙……很多大學生給人的感覺,幾乎是騙子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

之所以會存在這一問題,是因為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均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而忽視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涯規劃教育——這恰恰是“讀書”讀得還不夠,本該讀的這些重要內容卻沒有讀到。

我國教育部門早在1993年實行大學畢業生市場化就業時,就要求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與服務,這實際就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2014年,我國啟動新高考改革,教育部門進一步要求對中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被很多人理解為選擇大學、專業和選擇職業的教育,進而只在高考結束后,或者在就業季關注學生填志愿或者求職應聘。但真正的生涯規劃教育是培養基本能力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環境識別能力與自我認知能力。

環境識別能力是指觀察、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分析環境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的能力,這要求學生學會觀察,懂得收集信息,對信息進行獨立分析、思考、判斷。自我認知能力是指分析自我個性、興趣和評估自身優劣勢的能力,每個學生應根據自身的個性、能力,結合外部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成才之路。

由于生涯規劃教育缺乏,我國不少學生的環境識別能力與自我認知能力都有明顯欠缺。具體就表現在,對不法分子的低級詐騙術都不能識別。如最近,中國青年報報道,以為動動手指刷刷單就能獲得高額傭金,結果墊付后被拉黑;以為是高薪“話務員”,沒想到竟成為詐騙團伙的“幫兇”……如此種種,針對大學生的誘騙套路其實十分低級。

包括近年來被媒體曝光的諸多詐騙套路,其實都很容易被識別。如套路貸、培訓貸等,學生只需評估自己的實力,再去了解具體的職業崗位,就可以發現其中的漏洞。如所謂的職業崗位,究竟是哪家企業的?是合法正規的嗎?其經營情況如何?不了解企業、職業崗位是否真實存在,就輕信宣傳承諾,于是很容易就掉進詐騙陷阱。

也有人為被騙大學生開脫,認為是因為他們“涉世不深”。顯然,這也不應該成為被騙的理由。真正需要重視的是,學校與家庭要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要更加重視獨立性、責任心培養,重視培養自主管理、自主規劃能力。

說到底,“博士被騙”并非“讀書無用”,而是“讀書”讀得還不夠,“讀書”不能只是學會知識,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更要培養環境識別能力、學會自我認知,也就不會輕易掉進低級詐騙陷阱里。

 

讀研的“盡頭”不止是考公考編

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時下,不少大學生因為就業難選擇考研,讀研之后又熱衷考公考編,從而最終“上岸”。這種現象日益普遍,使人不免擔憂:當代青年人才發展方向是否存在隱患?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社會上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鼓勵年輕人更無負擔、更遵從本心地作出人生選擇,使高學歷人才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就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

中考、高考、考研、考編、考公……對中國學生而言,這一系列考試,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人生門檻。年輕人一路走來,總是很難離開考試這個“指揮棒”。當公務員錄取的學歷門檻水漲船高時,不少希望考公考編的學生,都把讀研視為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敲門磚”,而不是沖著學習專業技能去考研。這一趨勢間接推高了近些年考研的分數線,與此同時,很多學生為了考上研而選擇“二戰”“三戰”,也讓人才錯配、資源浪費等問題凸顯出來。

如果一個人讀研的目的,僅僅是解決考公考編的學歷問題,這樣的讀研動機,顯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倘若此風日盛,既不利于學生發展,也會影響高校的研究生招錄培養體系。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養科研人才和專業人士,如果淪為部分學生“刷學歷”的選擇,不僅學生自己讀研時會備受折磨,也會讓專業對口的用人單位難以延攬優質人才,導致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站在個人視角上,學生讀研后選擇考公考編無可厚非。但是,讀研的“盡頭”,絕不應是考公考編。研究生的擇業觀念同當前的就業市場和社會氛圍有很大關系,我們不能苛責那些追求穩定,因此想要考公考編的高學歷人才,而應關注就業環境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要讓研究生理性認識就業市場,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就應該多管齊下,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營造良好的擇業就業氛圍。

之所以人們對考公考編趨之若鶩,在很大程度上同體制內工作的優越性有關。因為此類工作的保障性和安全性較強,而且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也較好。當前,全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面臨“后疫情時代”的國內外挑戰,由此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也使考公考編備受青睞。

然而,熱潮之下,不少學生對各類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缺乏足夠了解,往往單純聽信考公考編的好處,而對其可能存在的局限和問題不夠關注。實際上,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在體制內工作,研究生也不應盲目“隨大流”,跟風考公考編。理性評估個人特征,并選擇更加匹配的工作部門和崗位,才是最好的人才配置方案。

對高校而言,要為研究生創造更廣闊的擇業空間,需要加強校內就業指導,縮小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信息差,推動研究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和相關企業建立合作機制,為研究生提供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踐機會,使他們加強對非公部門的了解,并因此而扭轉就業觀念。

隨著新興業態特別是靈活就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主創業,而對那些有意創業的大學生而言,政府倘若能對他們“扶上馬、拉一把”,也是好事一件。各級有關部門可以推出更多富有含金量的創新創業支持計劃,吸引研究生自主創業。比如,在啟動基金、創業指導、住房配套、創新氛圍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就有助于讓年輕人擺脫后顧之憂,大膽創新創業。對于有創業意愿的研究生,大學也可以適當延長學制,提供更加彈性化的配套課程支持。

與此同時,全社會也要營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會氛圍,使年輕人敢于嘗試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全社會都要打破刻板印象,不應單純以一個人的就業單位性質來衡量成功與否,而要更多關注人才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能否在工作崗位上施展才華,激勵年輕人大膽選擇,不走尋常路,并開辟更多適合年輕人的職業新路。

據中國青年報網站

 

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為何讓人覺得冒犯

光明論 任冠青

“別再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真的會謝。”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手機App的熟人推薦功能受到網友吐槽。有用戶表示,自己只是和某人加了“好友”,但好像“全世界的App都知道我們認識”,有人直言根本不希望自己的社交賬號被推薦給認識的人。

平臺熱衷于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可能是出于推動用戶增長、提升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等商業考量。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種精準畫像的能力也智能得有些可怕。地理位置、終端設備、共用的網絡、通訊錄、時常點贊關注的內容……你在互聯網留下的種種痕跡,都可能成為App試圖“讀懂你”的關鍵信息。以至于有人在反熟人推薦攻略中不無諷刺地指出:如果你能做到使用全新的手機號,不開定位,不關注熟悉朋友,不給認識的人點贊、收藏,不發布出鏡作品,那么熟人推薦功能可能會“放過你”。

矛盾的是,盡管很多App發現隱藏熟人的能力非常強大,但是在洞悉用戶心理方面,卻顯得十分“不通事理”。正如網友所說的:“是的,我認識他們,那你猜猜看,為什么認識,但我們卻不是好友?”

很多時候,人們只是想在社交平臺上輕輕松松地沖個浪,不必受到各種社會角色的束縛,也不用承載過多熟人社交的壓力。不想與認識的人過度連接,可能會出于多種考慮,比如對領導和同事“隱身”,是希望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有些認識的人只是短暫打過交道,并不想暴露過多個人信息,App猝不及防地推薦只會讓人覺得被困擾和冒犯。

當用戶只想靜靜地上網,并不想被暴露在認識的人面前時,一些App自作主張的推薦做法,無疑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只會侵擾用戶的隱私權和安寧權,引發大家的反感。筆者的一位朋友在發現某App不僅“偷聽”,還未經允許便將自己推薦給通訊錄朋友后,就果斷選擇了卸載。這樣一來,所謂的熟人推薦功能反倒走向了用戶增長的反面。

其實,“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有無必要,本來就值得商榷。如果人們想要將現實關系延伸到網絡中,完全可以通過日常溝通“互關”,或是主動打開熟人推薦功能,這時,選擇權和主動權是在用戶手中的。而App動輒唐突地進行熟人推薦,不僅難以讓人有“意外發現”的欣喜,還會讓人產生被窺探、“被推薦”的負面感受。

因此,不管是出于對用戶隱私權的尊重,還是從App自身的發展來說,都有必要在熟人推薦方面更加審慎。App運營者在設置相關功能時,不妨多聽聽用戶的真實心聲。比如,很多人都吐槽:現在不少App的熟人推薦功能都是默認開啟的,如果不是有心,很少有人會特意關閉。而且,一些App關閉熟人推薦的選項還十分隱蔽,找起來很不方便。類似的設置,無疑會影響用戶的體驗感。

對此,尊重用戶只想安安靜靜沖浪、不愿被過度打擾的需求,避免默認開啟熟人推薦等可能給人帶來困擾的功能,將選擇權交還到用戶手中,才是更加明智、更為人性化的選擇。畢竟,技術應該是服務人的,而不是來給人“添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