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網信辦、中國科協、新加坡貿工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自2018年永久落戶重慶以來,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5年來,智博會始終致力于推動數字經濟和智能產業發展。
2023智博會擬于9月4日—6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辦。本屆大會將按照“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辦會方向,以“國際科技合作盛會、國際產業合作盛會、國際經貿合作盛會”為辦會目標,重點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度主題。
助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萬億產業,一批與此產業相關的企業將亮相本屆智博會。
來自璧山區的消息,重慶弗迪鋰電池、重慶青山工業、重慶龍潤汽車轉向器等企業將與會參展。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系比亞迪集團旗下弗迪電池全資子公司,2018年8月落戶璧山,占地100.77萬平方米,總投資180億元,建設年產能35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是比亞迪全國首個“刀片電池”生產基地,也是推動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項目之一。重慶青山工業以“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和傳動控制系統”為主業,開展關鍵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和自制,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傳動系統從關鍵核心零部件到產品總成自主可控。
汽車產業沿著新四化(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加速變革,其中電動化和智能化是核心技術驅動因素,智能化程度已經成為影響新車銷量的關鍵因素,其中L2+級別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以及網聯是重要賣點。作為國內知名的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位于渝北的北斗星通智聯科技也將參加本屆智博會,該企業的三大業務支柱是智能座艙及交互產品、智能駕駛及網聯產品、軟件工程服務。該企業基于“衛星定位+慣導+視覺+地圖”的高精度融合定位能力,形成自己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優勢。據了解,該企業將參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對接活動,并在智博會期間分別舉行艙泊一體域控產品、通導一體化技術、新一代座艙產品三場發布會。
來自智博會組委會消息,2023智博會期間將啟動促進大中小融通發展暨“百場萬企”全國行(重慶站)活動,活動將以“攜手促融通,構建新格局”為主題,組織部分央企、國內相關行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投融資機構等開展供需對接活動。活動將通過“發榜”“揭榜”的方式,為企業之間搭建業務洽談交流、對接交易平臺,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深度合作。智博會期間4個專場活動分別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專場、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專場、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專場和央企專場。
據《重慶晨報》
“重慶離世界更近了”
8月23日,一列裝載著貴州遵義紅茶的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出發,未來幾天,這列火車將途經廣西欽州港,最終將抵達馬來西亞巴生港。
這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的日常,也是重慶這座西部“開放之城”的生動注腳。
記者近日在重慶調研發現,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已成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必然選擇。隨著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重慶在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方面能力更強,由此也帶來自身產業的迭代和進化,更好輻射西部、服務全國。
物流通道聯通世界 勇當內陸省份開放探路先鋒
團結村,這個普通的名字,在重慶四方尋路的過程中,已成為中國內陸對外開放的地標。
記者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中心站,在這里,各色集裝箱整齊碼放,龍門吊起起落落,集裝箱卡車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隨著汽笛聲響起,一列國際班列緩緩駛出站臺。
自2017年首趟“渝桂新”南向通道試運行班列開行以來,西部陸海新通道已成為我國與沿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國際貿易大通道。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加快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劉瑋說,西部陸海新通道位于中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部署。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重慶開放高地建設注入新動力。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三種主要運輸組織方式運輸集裝箱量和貨值分別同比增長36%和14%。截至2023年6月底,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三種主要運輸組織方式累計運輸貨物50萬標箱,貨值850億元。
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助力提升產業能級躍升
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帶來的便利,重慶本土品牌賽力斯汽車搭乘列車“走出去”。截至2023年6月底,賽力斯汽車集團已經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發運整車及零部件超過10000標箱,貨值20億元。
“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正著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西部陸海新通道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瑋說。
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放讓重慶產業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通道經濟”助力提升產業能級躍升。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記者了解到,這里規劃面積35.5平方公里,擬拓展面積40.5平方公里,是重慶“四向齊發”通道格局的中心,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的創始地。
“物流產業肯定是我們的立園之本。早前,園區的物流板塊以本土企業為主,主要有永輝、傳化、公運、重慶醫藥和平物流等國內巨頭;現在,普洛斯、安博、豐樹、嘉民等全球物流地產前10強企業所屬項目均已在園區建成投運,國內軍團也擴容到中外運、民生、遠洋、深國際物流等數十家領先企業。”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副總經理韓超說。
以物流為基礎,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還圍繞鐵路口岸,積極打造整車、進口醫藥、冷鏈、跨境電商、大宗貨物貿易等臨鐵特色產業。
穩步推進制度開放 積蓄未來發展勢能
萬里長江一路向東、曲折前行,在重慶市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的東部一段呈現出一段筆直的“一”字形,占地4.33平方公里、擁有岸線2800米的果園港位于這里。
果園港已成為一座多式聯運樞紐港、一座綠色生態智慧港。兩江新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果園港完成水水中轉7.3萬標箱,同比增長13%。
串聯起沿線一座座港口,黃金水道的通江達海效應與中國對外開放重大舉措同頻共振,共同書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重慶市商務委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處處長王欣介紹,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充分釋放了長江黃金水道發展動能,不斷鞏固重慶作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地位。開展水運進口轉關“離港確認”試點,提升江運時效40%;創新船邊直提模式,企業提箱時間由原來的1—2天縮短至1—2小時;創新“啟運港退稅”模式,有效提升企業資金周轉和使用效率。
江水悠悠,順流東下。在重慶調研期間,記者感受到,盡管地形多山,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但今天的重慶“離世界更近了”。
據新華社
荒草萋萋,人跡罕至,長滿青苔的石板上,處處是斑駁水漬……如果不是門口的文物保護標識,極少有人知道,在渝中區望龍門,還有一處中國“第一”。
它就是中國首條客運纜車——望龍門纜車。它建成于1945年4月,停運于1993年,2009年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是78歲“高齡”。
8月22日,望龍門纜車修繕設計方案正式通過專家評審。今年底,離開人們視野整整30年的望龍門纜車,將正式開始自己的涅槃重生。
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修繕方案將最大限度保留纜車的原有構筑物和生態面貌,并借用空曠場地設計景觀,保留原始纜車沿線場地的歷史記憶,打造出自然和諧的環境。
抗戰時期,重慶因為地形高低不平加上城市人口陡增,交通問題日趨嚴重。由于重慶沿江碼頭高差非常大,因此,解決爬坡上坎的交通問題,成為這座城市市政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1941年1月21日,時任重慶市長賀耀組根據中國橋梁公司的計劃書,率先提出興建纜車的提議。
1944年5月,重慶纜車特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纜車公司)成立,聘請橋梁專家茅以升為總工程師,梅旸春為副總工程師。纜車公司初期籌集資本4500萬元法幣,后增為6000萬元法幣。
然而,修建纜車在當時的重慶乃至全國尚屬首創。徐曉渝說,當時,專家們對望龍門碼頭、嘉陵江碼頭、牛角沱碼頭、臨江門碼頭等處進行實地調查、勘察規劃,最后決定在人流量較大的望龍門碼頭修建。
望龍門纜車軌道呈“魚腹式”,中間設雙車道,兩端為單車道,上下纜車在中間分道行駛。
望龍門纜車于1944年7月動工,1945年4月竣工,當年5月16日,望龍門纜車正式通車運行。通車后的望龍門纜車一共有兩輛,每輛可載客50人。據記載,通車8個月,纜車營運收入就達到法幣1750萬元,乘客上下行總計近9萬人次。
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并于2009年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望龍門纜車只是重慶20世紀四五十年代起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個縮影。
按照設計方案,望龍門纜車將挖掘歷史價值,通過文化演繹的手段重構歷史文化場景,激活纜車功能,并運用活化體驗的策略,讓其煥發新生。
修復完成后的望龍門纜車,還將結合虛擬現實等數字信息和人工智能手段,創造互動和沉浸式的參觀體驗,使人們深入其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感知歷史的滄桑。望龍門纜車重現生機和活力,將讓游客們再次感受中國首條客運纜車的獨特魅力。
據《重慶日報》
8月26日,伴隨著大橋主塔樁基開鉆,市級重點項目寶山嘉陵江大橋全面開工。
寶山嘉陵江大橋是快速路五聯絡線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西起蔡家片區石龍村西橋頭立交,跨嘉陵江,東至悅來片區椿萱立交,全長約3.34公里。
該項目按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時速80公里,整個工程包含寶山大橋、西橋頭立交、椿萱立交三部分。大橋為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主跨跨徑250米,標準寬度39米,雙向八車道,兩側各有3米寬人行道。
“預計9月初將完成首根樁基混凝土澆筑,力爭12月前完成主橋P3墩樁基。”寶山嘉陵江大橋項目負責人介紹,大橋通車后,將直接串聯蔡家組團和悅來組團,市民開車從蔡家至中央公園最快僅需十來分鐘,將極大改善沿線交通環境。
據人民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