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工作、野外考察……
楊家坪中學語文老師胡姍:
編寫“生涯課程”手冊,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邊際
胡姍是楊家坪中學的語文老師,整個假期,她和學校的老師們都在為編制《大成生涯原點手冊》忙碌著。
“編制這個手冊是為了幫助新生了解學校文化、養成學習習慣、提前了解各學科課程。”胡姍告訴記者,這本手冊涵蓋了習慣、規劃、學科等七大章節。
“‘生涯’不僅指職業規劃,更指向生命的邊際、限度。”胡姍稱,手冊編制過程中,幾乎全校各學科的老師都參與進來了,他們組隊收集各學科近10年來的高考數據以及對應大學專業情況,并深入解讀,“為了確保手冊的質量,大家對每一個章節都反復斟酌和推敲,確保學生們能從中受益。有時為了厘清一個問題,老師們甚至要打二三十個電話進行討論。”
25日晚上9點,這本凝聚了老師們心血的手冊初步成形了。
西大附中生物老師羅健:
在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新蛇類物種
這個暑假,西大附中生物老師羅健“滿載而歸”——7月底,羅健帶著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學生參加在重慶市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的一項自然觀察教育公益活動,對諸多珍稀動植物進行了觀察和研究。
其間,他發現了一種獨特的蛇類,“這條蛇頭斑與眾不同,鱗片數量也不一樣。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新發現。”
他立即拿出手機拍攝視頻和照片。隨后,又搜集到該品種蛇的樣本,并將其作為標本帶回學校作進一步研究。
回到學校后,他對這條蛇進行了鱗被計數、數據整理等研究工作,并完成了關于重慶市蛇類物種新記錄的論文。
羅健說:“開學后,我要把這次經歷分享給學生們,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輔仁中學體育老師施筱倩:
假期“全勤”,帶出幾個全國冠軍
25日晚上7點多,剛帶隊結束2023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聯賽(中西部區)的輔仁中學體育老師施筱倩,終于有時間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了。
“從7月1日起,我們就開始訓練。”施筱倩告訴記者,他負責輔仁中學田徑隊短跨項目的日常訓練,隊員有來自初中、高中的學生。
訓練在學校進行,每天從早上8點30分到11點,下午從4點到6點。訓練結束后,他要在學校總結每一位隊員當天的訓練情況,一般晚上八九點才離開學校。
暑假期間,施筱倩還帶隊參賽。今年8月,2023年中國中學生田徑冠軍賽、2023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聯賽(中西部區)舉行。賽前,他很多時候吃住都在學校,白天指導學生訓練,晚上就和其他教練一起,商量制定訓練計劃。
在2023年中國中學生田徑冠軍賽上,輔仁中學的田徑隊員們斬獲了2枚金牌、3枚銅牌,并破了3項賽會紀錄。在2023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聯賽(中西部區)上,施筱倩及其團隊又獲得了2金2銀1銅的好成績。
據重慶日報客戶端
8月27日上午7點30分,2023哈爾濱馬拉松鳴槍開賽。來自重慶的李波以2小時14分38秒的成績第6個沖過終點線,成為了男子馬拉松項目中第一個沖線的中國選手,拿到國內男子組冠軍。能在眾多來自非洲長跑強國的馬拉松好手中突出重圍,李波直言,他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這是我第一次到東北參賽,在松花江畔跑馬拉松,這種感覺真的很舒服。”
哈馬是李波2023賽季的第一個大賽冠軍,也是一場臨時參賽的意外收獲,讓他的2023變得更加意義重大。
兩周前,李波參加了四川阿壩州舉行的首屆若爾蓋國家公園天邊小路越野賽。55公里的長距離、高海拔的比賽都不可避免地對他后期訓練產生了影響,所以李波一開始并沒有哈馬的參賽計劃。
賽后來看,這場比賽的結果無疑是好的。不僅收獲了2023賽季的第一個大賽冠軍,也讓其相信在狀態巔峰時可以沖擊更高的成績。在賽后采訪中他表示:“今天整體感覺還行,但其實最開始心里是沒底的,過了半程之后,看到成績1小時6分40多秒,就感覺不錯了。然后就一直跟隨跑,到了34公里時加速把距離拉開。”
據李波本人介紹,自己是一名狂熱的長跑愛好者,參加馬拉松比賽已經有8年以上的時間。對于自己的成績李波坦言,在賽前他準備了很久,比賽過程中他也一直按照自己賽前制定的戰術跑完了全程。
李波表示:有了哈馬的檢驗,可以在隨后的訓練中做更多針對性的調整和訓練,以便在衡水湖馬拉松賽上能有更好的發揮。
2023年,已注冊成為重慶市編制內運動員,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李波對即將到來的賽季信心滿滿。
而同樣值得期待的,還有李波在下個月的衡水湖馬拉松賽作為重慶代表隊的首秀,不知屆時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據哈爾濱日報官方澎湃號、98跑微信公眾號
4年前她帶著媽媽上大學。這一次,她要帶著媽媽去支教。
8月9日清晨,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生劉羲檬熟練地將媽媽抱上車,給媽媽調整到舒適的坐姿,再和同學一起把輪椅及生活用品搬上車,便踏上了前往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第二中學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很多人認識劉羲檬,是從她帶著媽媽上大學開始的。自她出生后,媽媽因病癱瘓在床,到3歲時,家里只剩下了她和媽媽,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生活。
長大一些后,她頑強地撐起了自己的家,從小學到大學,學業也沒有落下。如今,即將成為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她想把收集到的“滿滿的愛”傳遞下去。她果斷報名了研究生支教團,要把“激情和夢想揮灑在基層偏遠地區,用愛用情澆灌希望的種子,為祖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奉獻青春”。
在外人眼中,從小扛起照顧媽媽的重任,劉羲檬的生活很辛苦。她卻不這樣認為。她笑著對記者說:“苦難都不是為了打敗我而存在的,是為了讓我能夠從中學會更多技能,得到鍛煉與經驗。”
即便沒有和同齡人一樣有充足的學習時間,但劉羲檬還是一直保持好成績。“媽媽會高興地給親朋好友打電話,告訴他們我是她的驕傲。媽媽也會覺得愧疚,她說如果不是因為照顧她,我的成績或許會更好。可是照顧媽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媽媽哪里會有我?”
長期以來,劉羲檬都比同齡人要更忙碌一些。
她向記者分享了她在高中時的作息表:凌晨5點起床,照顧媽媽洗漱,自己洗漱后做早飯,趕第一班公交車到學校,在路上她會掏出自己準備的單詞本復習;中午放學后第一個沖出教室,回家幫媽媽去洗手間,照顧媽媽午餐,因為晚餐時返回家中時間不夠,她還需要再準備媽媽的晚餐;在學校的晚餐時間,就成了她的休息時間;晚自習結束后回到家,還要給媽媽做按摩,洗漱睡覺時間一般都要到晚上12點。
周而復始,但劉羲檬并不覺得累。她一直用一句話激勵自己,“生活強加給你的苦難,都會成為你未來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動力和勇氣”。
當年,劉羲檬收到哈爾濱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她的家鄉大慶市肇源縣相關部門特別關心她的情況,提出可以幫她的媽媽安排入住當地的老年公寓,這樣她就可以獨自去上學了。
可是,高三時媽媽一次病情反復的經歷,讓劉羲檬很擔心。“當時幸虧有鄰居阿姨在,才得到及時救助,如果不熟悉媽媽的病情,就連救治都會無從下手。”她不顧媽媽的反對,決定帶著媽媽去上大學,“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有家”。
那一年暑假,劉羲檬做好了一切準備,還去一家公司打工兩個月,賺到了在大學附近租房子的錢。
本以為這會是一條困難重重的路,沒想到,學校第一時間幫她聯系了租住房,到哈爾濱的第二天,學校領導和老師來到她家,帶來了生活用品,組織開展了愛心捐款助學活動。
劉羲檬感動地說:“4年來,從學習生活到母親的求醫問藥,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學校、老師、同學們都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與幫助,我要對得起這些滿懷愛心的目光。”
在4年的大學生活里,劉羲檬絲毫沒有放慢過奮斗的腳步:別的同學最多選10門課程,她選了13門,大學4年綜合測評成績排名全系第一;她擔任了班級、學校學生會職務,協助老師開展各項活動;在學習之余,她會外出兼職,補貼家用。
今年,劉羲檬滿22周歲了,她說:“過往的8000多天,每一天對我而言,都是充實地成長,充滿感恩。我希望能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不辜負大家的期待,追隨光,成為光,散發光”。
她這一次選擇去支教,媽媽非常支持她。
“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劉羲檬計劃著,“未來一年的支教,我不僅要教授知識,也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保持良好關系的同時,讓他們覺得學習很有趣,讓他們知道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擁有更好的未來發展”。
出發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們開始了支教前的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時,劉羲檬也會把自己做家教時的教課方式和與學生交流的經驗拿出來討論,這讓支教團成員趙域棋很受啟發,“我們會一同討論怎樣授課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老師在臺上授課該有怎樣的儀態等”。
作為劉羲檬的輔導員,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史許福看著她從一名單純、天真的孩子,經過大學4年的培養和鍛煉,逐漸變得更加成熟了,“把媽媽照顧得很好,學業和在學校擔任的職務工作都完成得很好”。
在史許福看來,劉羲檬一直保持著吃苦耐勞、樂觀開朗的特質,這幾年,她最大的變化是“更加懂得感恩了”。“去支教之前,她向每一位老師當面說了感謝,還拍了合影,到了支教地,還會聯系我們報告一聲。”他相信劉羲檬能夠在一年的支教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得到更多鍛煉。
據《中國青年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