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評論 佘宗明
面對粉絲以愛之名裹挾“全紅嬋們”的瘋狂舉動,奧運跳水冠軍、全紅嬋的湛江老鄉何沖看不下去了。
據媒體報道,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全國跳水錦標賽10米臺決賽中,陳芋汐以436.80分奪冠,全紅嬋則以427.60分屈居亞軍。比賽結束后,一粉絲在看臺上大吼,稱裁判故意壓全紅嬋的分,將正在接受采訪的全紅嬋也嚇了一跳。隨后網絡上關于裁判壓分的說法比比皆是,還衍生了對陳芋汐及其家人的攻擊。
11月25日深夜,中國跳水名宿何沖在微博發表長文,怒斥飯圈行徑,批駁了壓分的謬論,稱飯圈文化滲透到體育領域“非常可怕”。何沖這一番話,無疑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將飯圈“毒唯”做法移植到體育競技領域,就是對運動員的干擾,對體育精神的傷害。
就拿這次比賽來說,那位粉絲的“打抱不平”,看似是為全紅嬋說話,實則讓全紅嬋難堪,全紅嬋當時就制止道:“你不要再說話了吧。”可對方依舊嚷著:“就要說,就要說,我就要說……”這別扭的情形,難免給人以極強的錯位感。
在現代技術已最大化避免了誤判可能、比賽規則也已預留了申訴空間的前提下,在運動員本人都正視比賽結果、沒有流露出不滿意愿的情況下,以業余愛好者身份去隨性質疑專業判斷,無疑是種“亂入”——競技場是體育精神的簽到處,不是飯圈做派的跑馬場。在講究專業競技的地方秀出不專業的反體育精神行為,實在太過違和。
而順著“死忠護主”心態去渲染陰謀論、網暴競爭對手,更是逾越了追星的邊界,變成了“名為愛,實為害”的低級粉。
說起來,這已不是極端粉絲首次拿飯圈思維去綁架裹挾全紅嬋和陳芋汐這兩位中國跳水夢之隊的門面人物了。這對年輕的“雙子星”,本是中國跳水的金牌擔當和沖金保障,二人攜手為觀眾貢獻了不少“神仙打架”的高水平對決場面。她們很多時候是跳臺搭檔,也有些時候是競爭對手,但兩人保持著互相激勵、相互促進的良性競爭關系和深厚姐妹情誼。
可在網上,有些極端的粉絲將站隊癖好跟應援做法引入體育追星當中,把“爭C位”“搶一番”的觀念代入體育競技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捧一踩一”“唯粉互撕”,使賽事討論變成各自站隊、強行控評。
在2022年6月,全紅嬋遞補張家齊出戰世錦賽跳水混合團體賽后,各種陰謀論就在網絡泛起。這次錦標賽陳芋汐奪冠,也有網帖渲染其家世背景暗示“她贏在了背景上”……浸淫飯圈生成的有毒思維,成了陰謀論內幕說的培養皿,將正常體育競爭“宮斗劇化”,給純粹的體育平添了不純粹的雜音。
這不啻為對運動員無形的傷害。如何沖所說,裁判員的評分是對運動員表現的反饋,優秀運動員會從這些反饋中吸取教訓、不斷改進,而不是將沖冠失利簡單歸咎于外界因素。可極端粉絲尋找外部因素為偶像辯護的說法,也許會使運動員失去在面對挑戰時自我反省的品質。
除此之外,粉絲的“無腦護主”也經常會為運動員無端招黑,讓許多人“厭烏及屋”,讓運動員承受本不該承受的是非爭議,到頭來,場外是非還可能影響運動健兒的場內表現。
很顯然,運動健兒們不需要極端粉絲這樣過猶不及的幫倒忙。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理性看待運動員勝負、能正確看待賽場競爭的正常輿論生態。
事實上,早在2021年,中國奧委會就明確表態,“號召中國體育健兒不參與組織明星后援會,不發起或參與各類話題,堅決杜絕‘飯圈’亂象向體育領域蔓延,堅決反對利用‘飯圈’從事營利活動”。
此前,中央網信辦也組織開展“清朗·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對挑唆參賽運動員、教練員等粉絲群體互撕謾罵、拉踩引戰、刷量控評、應援打榜等“飯圈”問題進行整治。
愛護那些運動員,就不要用低級粉裹挾他們。讓體育的歸體育,恪守應有的邊界感,避免“愛之深,責競爭對手之切”的無形綁架,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
中青評論 李林山
“我有考研的能力,但沒有科研的水平。”“考研是種對應試能力的考察,但讀研是種對綜合素質的評估。”這些天,湖南湘潭一名研究生發布了一則視頻,分享自己讀研兩個月來的感悟。相關話題“到底是讀研難還是考研難”,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
讀研難還是考研難?這是媒體的議程設置,也是戳中人心的靈魂發問。
圍繞這則視頻的討論里,有人說,沒考上不甘心,考上了不開心;有人說,考上研只是拿到研究生生涯的入場券,長跑才剛開始;有人坦言,自己能考上本就不是因為科研底子多扎實,面對真正的學術,難也認了……翻看評論區會發現,真正“二選一”的并不多。
現實中,類似的“二選一”問題還要更多。比如,“考大學難還是讀大學難”“考研難還是就業難”“考研難還是考公難”。“難”總是花樣百出的難,或者說,沒有哪一種選擇是輕松的選擇。筆者聯想到一句笑談:讀高中的時候,老師說考上大學就好了;讀大學的時候,爸媽說工作了就好了。某種美好的想象,似乎總在未來等待。
這難道是,難的總是現在,希望只在遠方嗎?
客觀來說,發布這則視頻的學生剛開學不久,兩個月的學習體驗,還不足以使其對讀研作出全面的評價。作為階段性的個體感悟,其體驗只是一種參考。
“難”的體驗,換個角度看,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它折射出這名同學對自己有更高期待,折射出學校乃至于國家對研究生培養有更高定位。研究生學歷沒法靠“混”和“水”得到,必須用扎實的學習和努力來獲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難”就對了。
平心而論,“難”的滋味不好受,而且很復雜。視頻當事人其實是萬千研究生“萌新”的一個縮影,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面對專業,“沒有方向感和目標”;面對文獻,“沒有閱讀熱情”;面對研究,“考上了就閑魚了,沒什么動力”……
由此可見,與其說“難”是一名新研究生吐槽的關鍵詞,不如說“沒有”才是;與其說困擾很多研究生的是客觀存在的學習障礙,不如說是種茫然和無力的感受更令人沮喪。
考研時,披星戴月,必勝的勁頭取之不竭;讀研時,萎靡不振,有一身勁也沒處使。體驗錯位的背后,本質上是要求錯位。正如視頻中研究生的感受,應試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是一碼事;背水一戰的決心和發自內心的熱愛也不是一碼事。
“熱愛”這個詞,自帶一種理想主義色彩,不得不說,是現實的許多因素讓這種色彩黯淡了。
在今天,我們可以對讀研作兩種理解:其一是搞科研、做學術,其二是攢學分、升學歷。不同的價值追求指向不同的內涵理解。不管出于哪種目的,讀什么樣的研,都是人的自由選擇,都應當被尊重。與此同時,不管為什么而讀研,讀完了研,最終都得走向市場、走上崗位。可如今,就業難,也是研究生必須面對的另一種難。
必須指出,研究生的難是分階段的,既有從前備考的艱辛,又有當下學習的煩惱,還有對未來的隱憂;研究生的難也是分人的,一千個研究生,就有一千種難度體驗。所以,考研難還是讀研難,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爭論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克服困難,比確定答案更重要。
克服困難的第一步是給困難畫像,拆解為具體目標。如果你是一名備考的學生,你最大的難是下個月的考試;如果你是一名學術型選手,你的難可能是學會某種研究方法;如果你發覺自己不擅長學術,你的難是完成學業并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不論如何,瞄準目標,保持定力,這是人可以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事情。
而要從根本上回應研究生的難,則需要從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加以改觀。把辛辛苦苦考上研的學生,把費時費力培養出來的人才,送到他們可以發揮才能的地方去,從而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成長。
光明論 熊志
近日,河南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主播李某通宵直播打游戲猝死,“大學生主播”現象隨即引發全網熱議。媒體記者登錄不同直播軟件對大學生直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直播內容良莠不齊,存在性暗示、擦邊球、曝隱私等各種亂象。
直播行業如火如荼,有些打著“大學生”標簽的主播,未必是真大學生,但大學生做直播,現在確實不是什么新鮮事。從媒體報道看,大學生直播亂象紛呈,一些學生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屢屢在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的邊緣試探。
比如,有的主播將大學生的身份當做噱頭和賣點,著裝暴露,或者用一些低俗、擦邊的言行舉止,來誘導觀眾刷禮物,刷夠一定的禮物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賬號等。有的還暗示私下可以見面,甚至是暗示色情交易……
面對類似的直播亂象,有聲音認為,大學生就應該安心學習,學校應該禁止大學生直播。
該不該一刀切禁止?當然沒有必要。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一些大學生熱衷于在課余時間開直播,是因為直播行業門檻低,同時,做直播賺錢也是一條勤工儉學的路子。再者,在一些傳媒專業院校,學生的課程內容可能就和網絡直播有關,做直播也是積累專業知識。
但不管怎么說,大學生做直播掙錢,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還應遵守公序良俗,輸出積極健康的直播內容,而不是怎么博眼球就怎么來,為了賺取流量收益毫無底線可言。
像有些大學生主播,在上課時偷偷直播,這可能影響課堂秩序,同樣可能對老師和學生的隱私造成侵犯;至于打擦邊球的行為,不僅會污染互聯網生態,也是在損毀大學生的形象聲譽,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
此外,大學生在宿舍直播,不僅對舍友正常休息和學習造成打擾,而且帶來隱私泄露的風險,類似糾紛經常出現。對高校而言,不必徹底禁止學生直播,但有必要加強對直播行為的管理,引導學生規范直播行為,并堅守內容底線。
應當看到,大學生直播過程中出現的性暗示、擦邊球、曝隱私等亂象,說到底還是直播行業整體亂象的一個縮影。直播行業快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紅利,在流量效應下,一些主播劍走偏鋒,通過擦邊內容來博取關注。大學生進入直播行業,難免容易被大環境影響,還沒有走出象牙塔,就染上以低俗內容博取流量的惡劣風氣。
針對言行低俗、打色情擦邊球等問題,國家層面對直播行業的整頓力度持續加強。這種嚴格的生態治理,應該成為直播行業的常態。同時,對直播平臺來講,既然肩負著平臺治理的主體責任,就應該不斷完善規則,對直播內容,尤其是打著“大學生”標簽的直播內容,嚴加審核把關,對主播的言行舉止形成嚴格的約束。
總之,對大學生網絡直播應當理性看待,可以合理利用,而不能讓它耽誤了學業,更不能讓本該學習專業知識、塑造三觀的大學生,被低俗色情的直播內容污染、同化。規范直播行業,引導大學生們正確直播,這也是守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