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4.01.25期 >
06-踔厲奮發勇當先 攜手共進新征程 ——熱烈祝賀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

06-踔厲奮發勇當先 攜手共進新征程 ——熱烈祝賀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

踔厲奮發勇當先 攜手共進新征程

——熱烈祝賀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

重慶日報社論

日月開新元,盛會啟新篇。承載著重慶人民的熱切期盼,肩負著繼往開來的神圣使命,重慶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于1月21日開幕。來自全市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人大代表齊聚一堂,共商發展大計、共謀美好未來。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我們對大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代表致以崇高敬意!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這次大會,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奮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鍵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開好這次大會,對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把“兩個確立”的政治成果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轉化為深入落實市委六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部署的實際行動,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重慶,具有深遠意義。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一年來,全市上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突出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工作導向,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落地實施,整體布局數字重慶、美麗重慶建設,全面部署新時代制造強市、文化強市建設,把新重慶建設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施工圖、實景圖。

回望成績,我們深切感到,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每一點進步,巴渝大地的每一處變化,最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這是市委堅強領導、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勇爭先的結果,飽含著廣大干部群眾不懈拼搏的辛勤汗水,凝聚著民主與法治奔騰向前的蓬勃力量。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來之不易的成績,也是全市人大系統和人大代表勤勉盡責的成果。過去一年,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市委領導下,堅持立足職能、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系統觀念,聚焦中心工作、聚情民生關切、聚力依法履職、聚合代表力量,不斷增強人大交出履職高分報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特別是在旗幟鮮明講政治,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確政治方向;聚焦重大戰略重大任務,在服務大局中彰顯人大作為;推進高質量立法,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切實增強監督實效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充分展現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踔厲奮發勇當先,攜手共進新征程。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70周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堅突破的奮斗之年。全市上下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全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堅持高站位服務中心大局、高水平依法履職行權、高效能凝聚代表力量、高標準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創造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標志性成果。

春潮澎湃東風勁,揚帆逐浪正當時。希望與會代表充分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優勢,以恪盡職守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克己奉公的使命感,保持奮進者姿態、激發創造性張力,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團結奮斗!

 

去春晚吧,大叔

有夢想誰都可以閃閃發光

紅星評論 土土絨

還記得那位在廣東深圳街頭彈鋼琴的建筑工人易群林嗎?頭戴安全帽、身穿安全服的他,坐在鋼琴前彈奏出悅耳旋律,引發路人駐足欣賞,他也由此在網絡走紅。 

近日傳來消息,易群林師傅收到了央視“春晚等著你”的邀請函,將前往現場觀看龍年春晚。得知消息后,他激動到雙手顫抖,說:“我一個老農民,做夢都沒夢見這么高光的時刻。”

與此同時,鋼琴家郎朗與易師傅的互動也登上了熱搜。易師傅此前曾表達心愿:“有機會的話,我想郎朗老師能不能指導指導我。”對此,郎朗隔空回應:易大哥,看到了您的視頻,為您熱愛生活的精神點贊。感謝您的喜歡,也很期待見到您!

一位質樸的建筑工人,一段關于音樂的溫情故事,從2023年的春天,一路演繹到2024年的春節。“劇情”不斷推進,卻始終溫暖人心,令人心生喜悅。而這一切的源頭,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對音樂的喜愛。 

表面上看,飽經滄桑、手指粗糙的易師傅和精美锃亮的鋼琴存在著巨大反差,但實際上,音樂給人帶來的慰藉卻只與心靈有關。據易師傅介紹,自己從小就對聲音敏感、愛好音樂,雖然歌喉不夠響亮,卻喜歡搗鼓樂器,薩克斯、二胡、電子琴都能彈奏幾曲。鋼琴則是年少時在縣城的親戚家里學的。如今和兒子及其他工友租住在工地附近,閑暇時,他就會拿出口琴到河邊吹上一曲。易師傅說,音樂給人一種愉悅的心情,干活累了以后要放松一下,把什么煩惱、什么憂愁都忘記了。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幾十年來,這雙長著老繭的手洗過碗、組裝過玩具、握過鐵鍬、和過水泥,卻從沒放棄過對音樂的愛。一旦機會來臨,這雙手就如同被魔法喚醒一般,彈奏出優美的旋律。琴聲悠揚,訴說的是純粹的心靈渴望;市聲喧嘩,掩埋不了內心深藏的夢想。 

他不必成為一名鋼琴家,而音樂的力量已經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體現。今年春晚首次啟動了“春晚等著你”項目,邀請像易師傅這樣的普通人入座春晚觀眾席。熊貓飼養員“譚爺爺”譚金淘、鐵路工作者“影老板”劉影等人都成為首批受邀到現場觀看春晚彩排的嘉賓。開門辦春晚,這是春晚拉近與大眾距離的一次嘗試,也是向在不同行業發光發熱、可親可愛的普通人致敬的一種表示。 

春晚的舞臺值得期待,人生的舞臺同樣精彩。無論是在街頭彈鋼琴的建筑工人易師傅,還是愛熊貓如自己孩子的“譚爺爺”,他們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共同點就在于始終心有熱愛,赤誠相待,在生活的這一方舞臺上,為了夢想而不斷努力。他們讓我們明白,不管工作多么不起眼,不管條件多么簡陋,只要熱愛,誰都可以閃閃發光。 

 

“向上社交”為何受大學生追捧?

新京報評論 熊丙奇

“向上社交”在大學生群體中成了熱詞,受到追捧。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當前眾多求學、求職的經驗帖中,“向上社交”一詞熱度頗高,教大學生“向上社交”甚至成為許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在他們的描述中,“向上社交”是一種突破圈層、擴展人脈、打破信息壁壘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

那么,對大學生來說,究竟是鼓勵自我成長,還是如“向上社交”那般強調他人的重要性,兩者是否矛盾,又該如何處理?

所謂的教大學生“向上社交”,說到底,就是告訴大學生規劃自己的學業與職業發展,不要把交往圈局限在同班級、同宿舍這個“小圈子”,要善于與高年級同學交朋友、溝通,向老師請教,從他們那里獲得成長的指導與幫助,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建立更廣的人脈資源。

而這其實是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內容,“向上社交”這樣的指導“走紅”,也表明大學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引導缺乏,全面建立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尤顯迫切。

事實上,如果重視學生的生涯教育指導,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有這種“向上社交”的基本認識。比如,高中生和本校畢業的校友聯系,向他們咨詢作為高考過來人的經驗,將其作為自己準備高考、選擇大學的參考;高中生通過自媒體、微博主動和大學教授、在校大學生聯系,向他們請教,了解大學的學科和專業,避免被一些“網紅”發布的錯誤信息誤導。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一名學生只要愿意,有開放的心態,就可以方便地獲得對自己求學、升學、職業與事業發展規劃有用的信息。這也是生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教育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收集信息,作出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

目前,從一些大學生獲得的“向上社交”指導看,也就是向學長、輔導員老師、學校職能部門領導、教授請教,獲得有關考研、出國留學、就業的信息與人生發展方面的指導。報道稱,有學生感慨,通過“向上社交”,才知道學校的保研有多種渠道。這恰恰折射出學校對學生生涯教育的嚴重不足。

一方面,一名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有哪些選擇、出路,這是大學應該告訴所有學生的;另一方面,大學生不能渾渾噩噩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而應有識別自己所生活的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近年來,一些所謂的“網紅名師”對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受到追捧,就是利用大學生存在的這種信息差。大學生不去收集、分析信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而是等待他人給自己作出規劃。

實際上,為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我國高中和大學都已經開始了行動。如最近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公布了浙江省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全國學員)錄取學生名單。根據學生筆試、面試成績,共選拔出50名學生。未來,浙大教授將成為學生們的導師,帶他們進行為期一年的科研培養。

我國大中學校和大中學生,都需重視生涯教育。對學校來說,教育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學業導師制,包括高中生學業導師制與本科生學業導師制。這種學業導師制與碩士、博士的導師制不同,是由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業發展指導。

早在2002年,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就率先試點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2012年更名新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在本科生階段實行全員全程學業導師制,每名本科生都有一位學業導師,導師全部具有教授(研究員)及以上職稱或學術榮譽。

可以說,如果學業導師制能在我國大學和中學全面實施,學生也就不會追捧“向上社交”這個概念了。對學生來說,也要有主動進行學業規劃的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做好適合自己的學業規劃,這不存在所謂的功利問題,而是做好生涯規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