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陽光灑滿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小學的操場,剛隨中國中學生足球代表隊一隊奪得2024年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男子組冠軍的石柱少年馬俊杰,回到母校,為學弟學妹送上了一份特別的兒童節“禮物”。
馬俊杰剛一踏進校門,三河鎮小學的孩子們就歡呼雀躍、熱情揮手,孩子們抱著足球,依次排在校門口,等著和馬俊杰一一擊掌,有的孩子還高高舉著作業本,嘴里嚷著要簽名,校園秒變“追星現場”。
在學弟學妹們的期待中,馬俊杰分享了他比賽的故事、成長的經歷,還與學弟學妹們切磋交流技藝。他激勵學弟學妹們,“要讀好書、踢好球、做好事、成好人。”
“從山里娃到代表中國出賽,感覺像做夢一樣”
“當我穿上‘國字號’球衣,站在賽場上代表中國踢球的那一刻,緊張又自豪。”馬俊杰回想起比賽的情景,依然很激動。
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是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的全球水平最高、規模最大、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強的中學生足球賽之一。本次來自五大洲、33個國家和地區的55支球隊、千余名足球小將同臺競技。馬俊杰所在中國中學生足球代表隊男子一隊奪得男子組冠軍。
“總決賽我們的對手是烏干達一隊,賽前,我看到他們個個人高馬大,體能和速度也都很強。我一度擔心在對抗中,拼不贏對方。”馬俊杰告訴記者,教練一直在給他們打氣,“中國的少年是很堅韌的,你們要相信自己,也要知道你們不僅是為了個人榮譽在踢,更是為了胸前的國旗。”
這一針強心劑打到了馬俊杰的心里。賽場上,作為球隊邊鋒的他,在進攻中奮力奔跑,制造威脅,為隊友創造射門良機;在防守中,一次次無所畏懼的拼搶,阻擋對手的進攻勢頭。
“這場比賽還是很波折的,最后時刻原本處于領先優勢的我們,被烏干達一隊追平。但我們始終保持必勝的心態,沒有慌亂,馬上調整了心態,找回了狀態。”馬俊杰告訴記者,雙方在常規時間內戰成2-2平,中國一隊最終憑借點球大戰5-3勝出(總比分7-5),擊敗烏干達一隊奪得冠軍。
“站在領獎臺上,我想著自己從一個大山里的農村娃,到入選中國中學生足球代表隊男子一隊、參加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再到最終奪冠,這段經歷就像做夢一樣。”馬俊杰告訴記者。
“只有踢好球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接觸足球,是我讀小學二年級。那年學校的第一批女子足球隊剛好組建,每天放學后,她們就會在操場上訓練,而多余的足球被放在操場邊。我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就在旁邊一邊看她們練一邊玩足球。常常女足都訓練結束了,我才愿意離開。”馬俊杰說。
“教練,我也想學踢球。”時間長了,馬俊杰便萌生了這個想法,他主動找到當時的足球教練馬柏林,但由于學校條件有限,無法組建男子足球隊。于是,馬柏林試探性地問他,“那要不你和女子足球隊一起練?”馬俊杰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我發現足球這項運動好像天生適合我一樣,很多足球基本技術一學就會。”但同時馬俊杰又有了新的苦惱,“我只能跟著女生一起訓練,但不能和她們一起比賽。當時非常失落。”
怎么樣才能培養好馬俊杰這根足球“苗苗”呢?當時的校長孫曉鳴找到一個辦法,把年僅9歲的俊杰送到重慶主城足球發展得比較好的小學去借讀,讓他在男子足球隊得到專業的訓練。
馬俊杰雖然去了很好的平臺,但足球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我當時一度想放棄,訓練很辛苦,想家又回不去,枕頭都哭濕了不知道多少次。”但馬俊杰心里一直有個信念,“家里比較窮,除了足球我一無所有,只有踢好球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班會課讓我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馬俊杰回憶,“當時老師問我的夢想是什么,我不好意思地小聲說想踢進國家隊,同學們哄堂大笑,就連老師都說這個夢想太大了,讓我換一個。我只是笑笑沒有回答,但悄悄地握緊了拳頭。”
于是,馬俊杰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從顛球到力量訓練,再到簡單的停、拿、帶、射、傳,都是他每周必練的項目。除了常規訓練,他也常常給自己“加練”,暑期從不回家,頂著烈日在操場一待就是一天,球衣經常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即使下再大的雨,也從不落下每天的練習。“我簡直就是足球訓練場上的‘亡命之徒’。”馬俊杰開玩笑地說。
國家足球一級運動員、入選全國校園足球國家隊最佳陣容、2021年中國中學生足球協會杯初中男子(甲組)冠軍、最佳運動員……憑借自己的努力,馬俊杰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夢想離他越來越近。
“堅信未來會有更多像馬俊杰這樣的孩子”
與學弟學妹們告別后,馬俊杰踏上了回程的火車,同行的還有原來三河鎮小學的校長孫曉鳴。一路上,他們反復回看這次比賽的視頻,孫曉鳴不時叮囑馬俊杰,“你還是太瘦了,要再長個10斤才行。”
“馬上高三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我不知道是該去踢職業足球,還是去考大學。”聽到馬俊杰的困惑,孫曉鳴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你去考大學,而且報考足球發展水平最好的大學。進了學校還要努力去當班干部,爭取成為一名黨員,還要考研究生。”馬俊杰連連點頭。
“至今,從三河鎮小學已經走出了22名國家一級運動員,我堅信我們學校還會有更多像馬俊杰一樣為國踢球的孩子。”三河鎮小學黨支部書記馬建偉說道。
據新重慶-重慶日報
“真正把海鮮價格降下來的并不是帶貨主播,而是無數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這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張宜良的心聲。
他做過一個視頻,揭曉了中國扇貝從20世紀60年代年產20噸增長為今日年產200萬噸的秘密。這條科普短視頻讓水產養殖這個冷門專業“出圈”,獲得了全網200萬播放量。因“我在985大學養魚”等詞條頻上熱搜的海洋科普博主張宜良,全網粉絲逾100萬,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4億。他研究過粉絲構成,發現大部分是年輕人,這讓他有著找到同齡知音的快樂。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在當天播出的第十四屆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大學生組總決賽上,與張宜良一同來到比賽現場的,還有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相同的是都在海上“乘風破浪”。
張宜良的家鄉是遼寧本溪,與海不沾邊,但他從小向往海洋,是一個到了海邊會激動得蹦起來的孩子。大學考入中國海洋大學,最初學的是生物科學,在一次偶然的旁聽中,被水產養殖深深吸引,索性在本科期間把相關課程都學了一遍;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選擇專業時,果斷投入“養魚”的行列。
一次,張宜良在網上吐槽自己“養不出母魚就沒法畢業”的科研經歷,很多好奇網友紛紛來問這是怎么回事。張宜良在嘗試解釋的時候,自然而然帶出了生物化學等理論知識,這成為他的科普雛形。“我希望網友在看了我的視頻之后能收獲有深度內容價值的東西,于是又陸續把實驗室內的前沿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了出來。”
“我初學的想法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水產養殖就是‘養魚’,但學了之后發現,現在的研究已經朝著精細、微觀的方向發展。”張宜良說。比如,曾經的養殖是宏觀層面——魚吃什么長得更大更快,而現在則是利用生命科學的技術在基因層面去研究——魚這么吃為什么能長得更大更快。
科普不易,但張宜良主攻“水產海鮮”,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網上有個“能好怎”的梗,意思是,有人看到一些動植物等,第一反應是“能吃嗎好吃嗎怎么吃”。這與張宜良的研究領域簡直天造地設。
“水產養殖是一個農學學科。我們搞的一切研究,包括育種、養殖、加工等所有上下游產業,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能好怎’。大家提出的要求和想法,也是一代代水產人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張宜良說。
自從學了水產養殖,張宜良每次跟朋友出去吃飯,只要上一道魚,就會有人問他“這是什么魚”,更有甚者,夾起一段魚骨頭或者一塊魚肉來問。等張宜良介紹完這是什么魚,朋友們還會繼續追問,這個魚哪個部位能吃、怎么做好吃、怎么挑更新鮮……在張宜良看來,“能好怎”就是對水產養殖這個冷門專業的一種科普與傳播。
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創辦于2008年,有200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參與本屆競賽,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大學生尤為熱情。決賽題庫中的題可謂跨學科、貫古今:有“雪龍號”首航北極東北航道等圍繞“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展開的題目;有考察紅樹林防災減災的海洋生態保護問題;關注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的強國步伐,亦回顧古代中國的航海重器“福船”……
大賽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注重趣味和人文表達,張宜良還在現場展示了一個牡蠣(即生蠔)的新品種——彩色牡蠣。他介紹,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牡蠣養殖大國,只是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優質品種。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潛心攻關,不負眾望,在2017年研究出了一種產量高、抗病能力強、顏值還高的牡蠣,“常見的牡蠣殼是灰色,而這一款是金色的,后來又有了黑色、橙色等”。更重要的是,和扇貝一樣,牡蠣的價格也成功地被降了下來。
在知識競賽現場,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說:“我的大半生都泡在海洋里。”在祖國藍色的海洋上,有國之重器,也有人間煙火。“養魚”雖是“冷門專業”,隊伍也正在日益壯大。
當然,科研的道路從無一帆風順,“養不出母魚”這樣的意外與挑戰隨時可能發生。上個冬季,青島突然降溫,實驗室水管凍裂,實驗魚不幸地“掛”了一批。對此,張宜良心態良好:“從事水產養殖研究還是要做好吃苦準備,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關系著老百姓的飯碗,也關系著中國藍色糧倉的建設。”
這個畢業季,張宜良剛剛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答辯,他感謝恩師也不忘感謝“母魚”。他已被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錄取為博士研究生,豪情的踏浪耕海與風趣的養魚科普,都將繼續。
據《中國青年報》
17歲、93分、全球第12名……近日,一份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名單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一名女生以93分的高分名列第12位,她的名字叫姜萍。
在這項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名單中,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801名選手。其中,排在第12位的姜萍是該比賽舉辦以來首位闖進決賽的中專在讀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排在她前面的選手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
姜萍來自江蘇省淮安市,是江蘇漣水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專業是服裝設計。姜萍對數學的敏銳感知是從初中開始的,她發現,別人不會的題她一眼就能找到思路,可家長、老師卻告訴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數學”。后來,在種種因素下姜萍來到了專科學校學習服裝設計。在專科學校里,她遙遙領先的數學成績引起了數學老師王閏秋的注意,這位“伯樂”給她推薦相關書籍,提供了許多學習建議。
姜萍回憶,一開始學習高等數學也會覺得有難度,比如畫圖題,她會嘗試把它畫到一張紙上,然后一直換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在王閏秋老師的指導下,姜萍開始從《高等數學》《數學分析》學到外語版《偏微分方程》,憑借手機翻譯軟件和《英漢小詞典》,她已自學三分之一。如今,她已達到數學專業本科三、四年級的水平。
這次參加全球數學競賽對姜萍來說是個意外,王閏秋告訴她,比賽沒有門檻,鼓勵她試一試。剛開始,姜萍沒什么自信,默默去刷了一遍去年的比賽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預選賽的兩天里,她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都在答題,最終,她成功入圍決賽。
姜萍表示,要是不努力的話光有興趣也是沒什么用的,參加比賽是為了證明自己,女生學數學也可以挺棒的。
在姜萍眼里,數學無處不在,學習服裝要畫的時裝畫和制圖,衣服的制作和裁剪在她看來都跟數學有關。比如她喜歡和擅長的偏微分方程(PDE),就跟服裝設計的畫圖有相通之處,“它們的對稱性太美了”。在服裝作畫時突然冒出來的設計靈感有時就來自數學。
雖然在數學領域的表現非常出色,但姜萍對服裝專業更感興趣,希望未來能進入浙江的一所大學進修服裝設計。無論未來選擇哪條路,這兩者都會繼續在她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
她說:“如果學習服裝設計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數學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希望我的plan B也能被看見。”現在,姜萍正專心備戰6月22日的決賽,愿她能再次取得好成績。
據人民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