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4.06.20期 >
07-文創產品、非遺技藝、國風體驗……  國潮經濟“圈粉”年輕人

07-文創產品、非遺技藝、國風體驗…… 國潮經濟“圈粉”年輕人

文創產品、非遺技藝、國風體驗……

國潮經濟“圈粉”年輕人


今年端午假期,“新中式”旅游火爆出圈,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非遺技藝、國風體驗也成為“新晉頂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國潮經濟近年來持續在年輕人群體里“圈粉”無數,“新中式”文旅產品正成為消費市場的新亮點。

國潮文創產品頻頻“出圈”

“真幸運,搶到了以三峽博物館館藏文物元素清粉彩雕瓷龍舟為創意靈感的冰箱貼。”近日,小紅書網友分享自己在重慶旅游的經歷,引來不少沒買到的網友留言,頗為羨慕。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三峽博物館共接待游客4.4萬人次,位于一樓的文創展廳人氣爆棚,其推出的端午節限定產品一經上市就受到廣大市民及游客的喜愛。

“目前,三峽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有13大類,135小類,大致分為生活用品類、辦公文具類、服飾類、陶瓷類、首飾類等。”負責三峽博物館文創展區的重慶文博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嬌介紹,隨著國潮風流行,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比如清粉晶龍銜環雙耳三足熏爐花瓶冰箱貼,因其小巧粉嫩的外觀,加之高度還原藏品的雕刻工藝,被消費者親切地稱為“小粉爐”,已多次斷貨。

文創愛好者華子成坦言,文創產品不僅好看,還有歷史文化底蘊,很有意義。

2017年起,我市各大博物館大力開展博物館文創工作,截至2023年底,博物館群7年內推出文創產品種類達到12666種,產品收入達到19842.43萬元。

我市各大博物館、景區還在加快推出自己的文創產品:今年6月,大足石刻首個文創盲盒即將上架;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中國科學院設計的首個恐龍盲盒上架預約……

“重慶造”國潮陶器全國“開花”

在三峽博物館,還有一款王牌文創產品——歷代名窯品茗杯。其根據館藏藏品,再結合國家級非遺榮昌陶技藝復刻而成。

在國潮風起云涌的今天,榮昌陶作為中國傳統陶藝的代表之一,也迎來新一輪消費熱潮。端午期間,以“陶文化”為代表的榮昌安陶小鎮共接待游客24萬人次,同比增長近6倍。

6月11日一早,榮昌陶非遺傳承人“90后”小伙呂繼成已在其主理的耘硯閣陶藝工作室進行創作。

談及近年來國潮風的盛行,呂繼成深有體會:“這幾年,無論是陶器的銷量還是體驗制作陶器的游客,都有明顯增加。”

以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為例,耘硯閣陶藝工作室迎來了人氣和銷售的“雙豐收”。據統計,工作室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超過500%,銷售額也實現了300%的增長,日均過萬元。

“隨著國潮風盛行,榮昌陶也廣泛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熱愛陶藝的年輕人來到安陶小鎮,體驗制陶技藝、感受深厚陶文化。”在重慶市陶都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俊良看來,當前“國潮”所代表的意義不再限于本土潮流品牌的打造,更是中國自信引領的全方位潮流涌現,是民族文化魅力的全面展現。

榮昌安富街道文化站站長林宏燚介紹,近年來,榮昌陶已發展成安富街道的支柱型產業,特別是隨著國潮經濟的火熱,越來越多知名陶瓷企業陸續入駐陶產業園。目前,從事陶產業相關人員有5000余人,陶制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年銷售額約6億元。

國風體驗館成年輕人“打卡”新去處

發簪、發釵、團扇……走進位于沙坪壩大學城的子衿國風體驗館,琳瑯滿目的傳統首飾讓人眼花繚亂。

該店的創辦人是來自河北的“00后”小伙趙世平。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他看到國潮風日漸興起,決定創辦國風體驗館。

去年12月,子衿國風體驗館正式開業,這家店雖然只有60多平方米,卻創下單日接待20人次的紀錄,月營業額有兩三萬元。

趙世平介紹,顧客來到店里可以體驗制作國潮產品,目前比較熱門的是螺鈿、漂漆系列、情侶菩提戒指、掐絲琺瑯系列等。

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制作,逐漸受到了年輕人追捧。“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是對國家級非遺技藝扎染的總結。渝中區的代表性傳承人羅娜,便在白象街經營著這樣一家扎染體驗店。

“扎染是一種自然染色方法,由板藍藍靛與水果發酵制作而成的純天然染料,不含化學助染劑、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健康環保。”6月10日,3位外地游客正在羅娜的扎染店體驗扎染。羅娜從扎染的悠久歷史說起,隨后從選料、扎縫布料方式、染色手法等方面重點講述了扎染的制作工藝。

2019年,羅娜將這間本來用于對內交流學習、制作研究的扎染工作室對外開放。2023年,隨著國潮風盛行,工作室增加了體驗項目,每天前來體驗的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游客。

“現在的消費群體更加年輕化。”羅娜說,扎染體驗價格根據顧客需求不同,從68元到200多元不等,體驗過程包括學習扎染歷史、操作工藝等。全年接待量超過2000人,單次最長的體驗時間超過了9個小時,月收入最好的時候超過5萬元。

談到下一步打算,羅娜表示,希望能培養更多真正喜歡扎染技術的徒弟,借著國潮風起,讓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火起來”。

據《重慶日報》

 

宇宙盡頭的派對

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頒獎典禮舉行

6月15日,“宇宙盡頭的派對”音樂會暨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頒獎典禮在四川成都科幻館舉行。“未來科幻大師獎”的揭曉,既是一場科幻文學的狂歡,也是一次對科幻文學創作者才華和努力的致敬。

本次活動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重慶出版集團、成都市互聯網文化協會、賽凡科幻空間主辦,成都影視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獨家戰略合作伙伴。2023年雨果獎得主海漄、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寶樹、江波、羅亦丹等120余名嘉賓參與。

科幻佳作在此萌芽

“未來科幻大師獎”創辦于2012年,是國內較早的原創科幻征文獎項,同時也是中短篇投稿數量較多的獎項。該獎項旨在發掘、扶持科幻新人作家,繁榮科幻文化產業,評委包括《三體》作者劉慈欣,星云獎、雨果獎得主劉宇昆等科幻創作領軍人物,以及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等行業深度參與者。重慶出版集團自2017年起參與主辦該獎項。如今,該獎項累計投稿量超5000篇,錄制有聲小說30余部,出版《臨界點:未來科幻大師獎精選集》7部,推出了王元、楊晚晴、慕明等多位新生代科幻作者,賣出了《罪》《時空維旅》等影視版權。

據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終審評委、科幻作家江波介紹,本屆來稿量再創歷史新高,共征集有效作品1000篇,近1500萬字,內容涵蓋傳統文化、賽博朋克、星艦穿越等元素。

成都市互聯網文化協會會長蔣勇在致辭中表示,“未來科幻大師獎”不僅夯實了科幻文學的創作基石,還進一步助推科幻產業發展。“閱讀、影視游戲、會展演藝、周邊產品等全面開花,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科幻產業生態鏈,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科幻產業道路。”

重慶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邱振邦表示,“未來科幻大師獎”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挖掘與培育新興作者、打造文化IP的重要載體,歷屆獲獎作家構成了國內青年科幻作家的中堅力量,為中國科幻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

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等國內知名科幻作家多次擔任“未來科幻大師獎”評委。作為評委代表,劉慈欣很感慨:“未來科幻大師獎已經走過十一屆,許多科幻新人作者從這里出發,踏上了創作之路。”韓松表達了對“未來大師獎”的喜愛,看到許多年輕的科幻文學創作者脫穎而出,他認為自己也從參與評獎中獲得了許多啟發,促進了想象力發展。

“這些年,我們與‘未來科幻大師獎’一起進步、一起成長,看著這個獎項從成都走向全國,甚至輻射海外,我很高興看到這么多優秀的新人作者通過這個賽事嶄露頭角,為中國科幻的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評委主席阿來認為,本屆作品類型豐富多樣,既有反映地域特色的作品,又有緊貼民生熱點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和前沿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科幻新星在此匯聚

最讓人矚目的,是在成都科幻館冉冉升起的科幻新星。

在本屆“未來科幻大師獎”中,曉光枕河川憑借科幻小說《雪夜在低空飛行》奪得一等獎,該作品以哲學觀照為創作主旨,探討了在特定環境下人性的善惡與文明的覺醒。二等獎頒給了創作《犁過你的尸骨我的土壤》的蔡建峰和創作《眼見為虛》的張千帆。夾縫的《不死的復仇》,王彤的《自由地》,臥豚的《近乎直覺》獲得三等獎。

從領獎臺下來的張千帆感到很激動,也很意外。學習生物專業的她,已經有了4年科幻文學創作經驗,平時從許多腦科學相關的科普資料和前沿研究獲取靈感。

在頒獎結束之后,“宇宙盡頭的派對”音樂會的現場演奏,將全場氣氛烘托至新的高潮。

據介紹,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系列活動將持續至6月21日,后期將陸續開展科幻作家城市采風、主題筆會、第十一屆未來科幻大師獎創作主題培訓、“遙遠地球之歌”科幻氛圍展暨主題集市等活動。

據華龍網

 

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我已在思政課的講堂上耕耘了20個年頭。20年來,每次備課時,我總會問自己:假如我是學生,希望聽到一堂怎樣的思政課?課堂的設計能否激發學生興趣?如何講述才能真正讓學生聽得進去?

“自我提問”的習慣讓我受益匪淺。我不斷走近學生、加強互動,了解學生的喜好、關注和困惑,再有的放矢地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講課內容,完成一次次師生共赴的鑄魂育人之旅。

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感、故事感和實踐性,是當下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重要所在。

把握時代之變,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是思政課與時俱進的內在遵循。面對新時代大學生,除了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設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外,我還更多地在內容設計上下功夫。關注時事熱點,利用身邊的鮮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實數據,將理論轉化為生動的闡釋,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共鳴、認同和接受度,在“見人見事見物”中提升思想認識,感悟真善美,洞察時與勢。

運用故事思維進行課堂講授,將現實生活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思政課教師如何創新表達、抽絲剝繭、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動聽、好聽、耐聽?在多年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習慣和話語邏輯,持續錘煉講授藝術,通過場景構建、細節描述等方法,強化教學的代入感和畫面感,從而讓學生有興趣聽、聽得進去。

發揮實踐教學特色,讓學生近距離洞察社會、觀照時代,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題中之義。當代青年視野開闊、思維活躍,他們期望走出校門、深入社會、貢獻青春力量。近年來,學校探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帶領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田野。每每看到學生與老鄉圍在一起干農活、嘮家常,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學生的成長。讓大學生在祖國大地上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青春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華。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暉,記者丁雅誦整理)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