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社會 >

遼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已成常態防災減災體系初步建立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遼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已成常態防災減災體系初步建立

????7月7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現場。 韓宏 攝

  中新網沈陽7月7日電 (記者 韓宏)遼寧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彥平7日在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遼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已成為常態,急需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精準、高效防范極端天氣。

  據張彥平介紹,遼寧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征影響,具有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分布廣泛、極端性強、災損嚴重等特點。近年發生的極端天氣強度顯著提升,2021年“11·7”特大暴雪,遼寧省40%的氣象觀測站積雪深度突破1951年以來歷史極值,特大暴雪影響范圍覆蓋遼寧省一半以上區域。

  2022年6月遼寧省平均降水量173.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平均降水日數17天,比常年同期偏多6天,降水量和降水日數均為歷史同期最多。月內持續陰雨天氣,大部分地區連續降水日數多達10天以上,遼寧省共出現暴雨過程6次,為歷史同期最多(與2001年持平)。

  極端天氣造成的災損嚴重。據統計,近30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災害、67.6%的人員因災死亡、83.7%的經濟損失和92.4%的保險損失是由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引起的。2020年臺風“三連擊”導致遼寧省62.4萬人受災,3.4萬人被緊急轉移安置,9.3萬公頃農作物受災。

  張彥平表示,近年來遼寧省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初步建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穩步提升。遼寧氣象防災減災法規框架基本建立,確定并公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453家,覆蓋道路交通、建筑工程、醫療、旅游、物流、石化、礦業等領域。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穩步提升,已經初步建立了“陸海空天”四基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包括平均間距9公里的地面氣象監測網等。

  下一步,遼寧將推進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補齊監測預報預警短板。優化觀測站網布局,完善雷達觀測網,強化多源氣象觀測資料融合應用,不斷提高精密監測能力。聚焦暴雨、暴雪、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和各行業高影響天氣,構建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升氣象預報預警精準度。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機制,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健全極端天氣應急聯動機制,強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等。(完)

【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