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社會 >

青海德令哈驅“鹽”化“堿”提高鹽堿地利用水平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寧3月26日電 (記者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宣傳部獲悉,通過多種措施,該市在柴達木盆地鹽堿地上打造了6.6萬畝高標準飼草種植基地,種植飼草作物,有效提高了鹽堿地利用水平。

圖為去年德令哈市在鹽堿地種植苜蓿獲豐收。(資料圖)   德令哈市委宣傳部供圖

  青海省海西州州域主體是素有中國“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面積約32.58萬平方公里。鹽堿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而柴達木盆地處于內陸干旱荒漠地帶,主要以沼澤鹽土、草甸鹽土和殘積鹽土為主,由于土壤pH值高,堿化度高,物理性質惡劣,養分有效性低,鹽堿空間差異顯著,進行大面積改良和利用尤為困難。

  據介紹,近年來,德令哈市結合土地整治項目,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在鹽堿地上打造了6.6萬畝高標準飼草種植基地,種植青貯玉米、苜蓿、燕麥等飼草作物,并積極打造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有效提高鹽堿地利用水平。

  德令哈市從土壤質地、鹽漬化程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等因素分析鹽堿荒(草)地開發潛力,梳理鹽堿地16.7萬畝。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結合土地整治項目,采取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綜合措施,陸續將利用相對條件好,提升難度小,增產潛力空間大的鹽堿地改造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的良田,初步實現了治堿、補地、增糧、惠民的預期目標,喚醒了“沉睡”的耕地資源,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鹽堿地改造改良提供了示范樣板。

圖為德令哈萬畝紫花苜蓿。(資料圖)  德令哈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統計顯示,目前,德令哈市耕地播種面積較“十三五”末新增13.3萬畝,達到33.3萬畝,種植業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同時,德令哈市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結合堿水沉降和土壤置換等工程改良措施,成功改良鹽堿地4.1萬畝。

  此外,在大力發展飼草產業的基礎上,德令哈市組建牦??萍籍a業園,實施10萬畝飼草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建設,逐步形成飼草種植、牦牛養殖、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糞肥還田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打造“草業公司+飼草基地+牦牛養殖基地(場)+牛羊肉及飼草加工+有機肥加工+合作社+農牧戶”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以“柴達木鹽羊”品牌進入杭州亞運會餐桌為契機,依托柴達木電商綠洲線上銷售平臺,以及消費幫扶系統、“832”平臺等渠道推介特色農畜產品,2023年對外銷售特色農畜產品1.7萬噸。(完)

【編輯:孫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