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3.11.02期 >
04-面試3輪才知工資1900元 招聘不該這么玩套路

04-面試3輪才知工資1900元 招聘不該這么玩套路

面試3輪才知工資1900元

招聘不該這么玩套路

新京報評論 熊丙奇

宣稱月工資4000到5000元,經過3輪面試后,才知實際工資只有1900元,這樣的招聘套路再次上演。據報道,近日,四川成都曾女士發帖分享了自己求職時遇到的騙局,引發廣泛熱議。

開出實際薪酬兩三倍的虛假薪酬進行招聘,用人單位玩的這種套路,不是一句“畫大餅”調侃就能了事的,而是一種嚴肅的不誠信招聘行為。

求職者可曝光這類行為并進行維權,監管部門也要注意到這一動向,把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納入監管,對用人單位發布的招聘薪資和實際薪資進行督查,維護人才市場與就業市場秩序。

事實上,類似問題并不鮮見。此前,某招聘平臺發布的2023屆應屆畢業生平均招聘薪資達到13283元的數據,就曾引發招聘薪資水分太大的質疑。

招聘薪資與實際薪酬有一定差異,若波動幅度比較小,比如在10%—20%內,可以理解;如果兩者相差兩到三倍,就難免有刻意欺騙求職者的嫌疑了。

或許,用人單位還自作聰明,認為這擴大了自身的選才面,同時打造了單位的面子,殊不知,這不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試想,一個不尊重求職者的企業,怎么可能建成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招聘者不妨換位思考,如果自己在求職時遭遇這種情況,會怎么看待用人單位?如此招聘,招來的員工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嗎?

對用人單位用虛假薪資吸引求職者應聘的行為,有人認為不過是企業的一種招聘策略,不必上綱上線、過度苛責。這顯然是對弄虛作假行為的縱容。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測評機構用招聘薪資作為評價用人單位實力及就業形勢的指標,這無疑是推波助瀾,慫恿用人單位不負責任地拉大旗作虎皮,忽悠求職者。

招聘薪資與實際薪資存在巨大差異侵犯求職者合法權利,嚴重影響人才市場與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但這類行為目前還處在灰色地帶,難以有效規范。

雖然,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要確定合理的薪酬;《廣告法》也要求廣告宣傳不能有虛假內容,但對于用人單位在招聘階段嚴重虛報招聘薪資的行為,卻很難根據《勞動合同法》與《廣告法》進行查處。

因此,這更需要監管部門將其納入監管,督促用人單位發布真實信息,同時可采取將實際薪資與招聘薪資相差巨大的用人單位列入黑名單、提醒求職者注意防范等措施,維護勞動者權益。

求職者也要對用人單位發布的薪酬待遇等關鍵信息進行事先核實,謹防被套路;對存在虛假招聘的企業,要勇于曝光,并要求其履行招聘承諾。只有讓這些不誠信的招聘套路玩不下去了,才能維護好我們的人才市場與就業市場秩序。

 

年輕人愛上MBTI,是心理學還是“新玄學”

中青評論 楊鑫宇

“你是I人還是E人?”“J人的內心世界,P人能懂嗎?”近年來,這類夾雜英文字母,看似加密文字的對話,流行于青年群體的社交圈層之間。許多讀者看到此處,想必已經秒懂:這不都是MBTI人格測試中的性格類型嗎?反過來說,如果此時此刻,還有人從沒聽說過MBTI,恐怕多少有些落后于時尚潮流。

這一測試的基礎,來自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榮格將人的性格類型分為“內向(I)—外向(E)”兩種基本心態和“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四種功能。邁爾斯和布里格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判斷(J)—知覺(P)”這組維度,以此將受試者的人格構成了16種不同類型。

面對新朋舊友,這樣的測試結果很適合拿來自我介紹、交流破冰。像照鏡子一樣,不時測試一下,也能讓年輕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自己人格的認知,建立更強的自信與自覺。從這個角度出發,MBTI著實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東西,“活該”它在年輕人中流行。

不過,MBTI人格測試如此方便、如此宜人,難免令人懷疑:在心理學領域,這東西到底有多少科學性?在成套的復雜量表背后,MBTI會不會像過去雜志上那些心理測試乃至星座占卜一樣,只是專門把受試者喜歡聽的東西拿出來說,以此博人一笑?大眾對MBTI的追捧,又是否會滑坡為一種盲從、盲信的“新玄學”?

其實不必太過糾結。有專業心理學研究者指出:所有的心理測驗都只是參考工具,不必將其奉為真理甚至變成桎梏,人的變化和成長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在心理學界,MBTI既是推廣最成功的測試體系之一,同時也被指出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與不足。對大多數想要借助MBTI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的非專業人士而言,MBTI這套體系本身的得失并不重要,用理性、開放的態度看待測試結果,使其為己所用,而不執迷其中,才是關鍵。

面對MBTI的流行,還有人擔心:簡單將所有人分為16個類型,會加劇年輕人給他人貼標簽的不良習慣,使他們忽視人性的豐富與復雜。

一方面,這種擔憂確實不無道理。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由千千萬萬個不同細節組成的,不可能僅靠四個字母完全定義,MBTI類型一致的人,可能大不相同,MBTI類型不搭的人,也未必不能投緣。對此,我們還應記住:人不是由標簽組成的,只有用心交流,才能讓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而非對其輕率地作出判斷。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個體認知外界、認知自我的過程中,貼標簽式的分類法并非一無是處。很多時候,只有先把接觸到的人與事劃分到熟悉的框架中,我們才能找到更進一步認知信息的切入口。

這個規律,不僅適用于和他人相處,還適用于和自己相處。我們當然無法被4個字母精準定義,但這4個字母有時可以成為自我認知的起點,找到性情相知的同類。

在某平臺上,幾乎每種MBTI人格類型都有自己的小組。到了小組里,每個成員都有同樣的測試結果,因此不會抱著MBTI討論個沒完,而是會把話題轉向更具體的內心想法與現實生活。在小組帖文中,旁人并不會看到“克隆人開會”,而是會看到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在交流中成長。

說到底,MBTI也好,其他心理測試也好,都只是年輕人通向自我認知、與他人展開社交的一條途徑。MBTI沒有那么科學,也不必被貶成玄學,對那些想要探索人格問題的年輕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選擇哪條途徑,而是找準目的地,把握住前進的方向。

 

上海地鐵“板凳族”回潮,只談不文明未必公平

紅星評論 易之

近日有網友發現,上海地鐵里的“板凳族”出現回潮,甚至有擴大趨勢。據上海地鐵介紹,今年10月共發現乘客攜帶小板凳乘車相關事件76起,都集中發生在11號線、9號線。隨后,記者探訪發現,確有不少“板凳族”。原因也很簡單——長時間乘坐地鐵太疲憊。“上班路途太遠,覺得身體吃不消。”這位受訪者的意見,相當有代表性。

對于“板凳族”,地鐵的態度還是明確的:“雖然小板凳不屬于違禁品,但不提倡在地鐵車廂內使用小板凳,目前已經加強巡視規勸,以及在車廂內廣播提醒。”當然,目前上海地鐵對小板凳的態度還是謙抑的,還沒有采取更多強制性措施。但“小板凳的未來”并不明朗,上海地鐵表示將積極推進將“板凳族”的不文明行為納入法規條例中,這有可能為接下來更加嚴格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上海不是唯一遇到這個問題的城市。9月時就有媒體報道,不少市民反映有人自帶小板凳坐在北京地鐵車廂內。其客服熱線工作人員表示,雖然乘客可帶小馬扎、小板凳等進入地鐵,但不建議在車廂內使用。

“板凳族”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占用空間大,容易絆倒其他乘客,列車搖晃時也容易摔倒,這些情況“板凳族”自己也知道。但很顯然,輿論很難采取一種愛憎分明的態度,“板凳族”的苦衷人們也能理解,那些早起晚歸、住得遠的打工人,確實很不容易,他們不過是希望路上可以輕松一些。

更何況,如果深究問題,板子恐怕也不能完全打在乘客身上。正像有網友反映的,列車的座位有限,車廂太短,或是車次不頻繁,讓攜帶小板凳成了一種無奈之舉。甚至公共交通建設、城市功能規劃,都可能是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這些都意味著,把治理力道全壓到終端的“不文明現象”上,未見得完全有效,也不見得公平。其實,從目前的狀況看,管理方不妨和乘客商量出一些共識和規則,在一種動態的互動中尋找解決之道。

目前“板凳族”之間已經有一些共同的習慣了,比如有“板凳族”說,大多數帶板凳的乘客會自覺往車頭或車尾走,“這兩個地方上下車乘客少,空間也比較大,就像是大家自動形成的一種規則”。這種自覺其實很重要,這就是在努力地尋找一種自己感覺舒適又不影響他人的平衡。

順著這個思路,是否可以商討更多規則的細節?諸如只允許在個別車廂和某些時段使用小板凳,乘客較多時要主動收起,大小高度不能超過一定規格等。這些軟性約束可能未見得能像嚴格規定一樣迅速見效,但就像給老弱讓座等社會習慣,一旦形成自發的規則,自會有一種深厚、長遠的力量,內化成一種行為自覺,也能緩解社會不同利益訴求的摩擦。

總的來看,如今的地鐵已經成了公共文明的試紙之一,一系列的公德標準都是在這個空間里產生并檢驗的。比如喝水飲食、手機外放甚至翹腿坐姿等,都曾在這里被定義為“文明”或“不文明”行為。而且這個過程也未見得是一蹴而就的,也會面臨常識、實際的檢驗,某個行為在“文明”的譜系里左右平移。比如曾有某地的地鐵對喝水行為開了告知單,之后引發了巨大爭議,又有多個城市的地鐵公開表示喝水沒有問題。

可見,地鐵應該形成怎樣的規則,這本身也是一個反復討論的過程,對于攜帶小板凳也不妨采取這樣的態度。小板凳會帶來管理的難題,但確實也解決了普通乘客的痛點,那么到底該何去何從,也是一次對管理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