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定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慶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科技部副部長張廣軍、重慶市副市長張安疆和四川省副省長鄭備介紹了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有關情況。
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為主題,圍繞政府間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產業創新發展、科研范式變革、未來醫學、開放科學及大數據等議題,設置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主題活動、圓桌會議及成果展示5大板塊、10場主要活動。
緊扣“十周年”和“首屆”兩個關鍵詞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本屆大會將緊扣‘十周年’和‘首屆’兩個關鍵詞,在活動安排和成果設計上突出‘新’和‘實’。”張廣軍表示。
一是系統總結十年合作成果。大會將首次發布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為主題的重要報告,首次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展,成果展包括80多項涉及諸多領域的合作案例,將生動展現創新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的務實成效。
二是搭建高能級科技合作機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是首次舉辦,截至目前,有來自20多個共建國家的部長級嘉賓確認參會。大家將深入開展創新政策溝通交流,共同規劃科技合作發展路徑,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伙伴關系。
三是注重取得務實效果。大會期間,各主辦單位將共同啟動新階段推動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新舉措。這些舉措將緊密對接共建國家的發展和合作需求,充分體現中方與各共建國家開放合作、攜手發展的共同心聲和積極行動。
四是展現良好合作意愿和合作前景。截至目前,有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代表確認參加會議,參會代表范圍廣、人數多、層級高、意愿強。中方將充分展示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與合作的誠意,以科技繁榮發展造福各國人民的善意,將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辦成切實促進創新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的盛會。
成渝地區共建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目前,我們正突出國際化、專業化,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科技交流大會籌備工作。”張安疆表示,大會已邀請到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300余名重要外賓出席,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外院士、專家學者、國外知名高校校長近40名。同時,國內院士、高校校長、科研機構、重點企業代表等也將參會交流。
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機制方面,已同80余個國家的各類創新主體開展了科技交流合作,與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簽訂科技創新戰略諒解備忘錄,建立起政府間、高校間、企業間的多層次科技創新合作機制。
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方面,連續舉辦“智博會”“西博會”,召開國際應用礦物學大會、“一帶一路”微無創醫學創新論壇等高端學術會議,增進對外交流。承辦科技部國際先進技術培訓班20余期,40余個國家的近千名學員參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人員開展交流互訪超7萬人次。
在打造創新合作平臺方面,已建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協同創新平臺100個。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0余家知名高校在成渝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長安汽車、科倫藥業等30余家川渝企業在海外建立創新研發機構。
在促進國際技術轉移方面,支持成渝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與奧地利、白俄羅斯等國家技術轉移機構開展合作,高質量打造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等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已設立國家技術轉移機構30家。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取得積極進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此,鄭備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和重慶市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四個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合作,主要從4個方面著力,取得了積極進展。
強化創新平臺的共建共用。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高起點謀劃創新體系,協同推進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1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5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設,有的已經產出了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天府、金鳳等省級實驗室掛牌運行,創新策源的功能不斷增強。
強化科技攻關同頻共振。突出原創性、引領性攻關,注重從源頭上、基礎上解決共性技術問題,兩地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合力增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去年,川渝共研發首臺套產品182個,3項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強化創新主體協同共育。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先行先試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和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大力培育高精尖特企業和“隱形冠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2萬家,呈現出科技創新體集群引領帶動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強化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我們深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協同創新,高水平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引才引智基地108個,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正不斷在川渝匯聚。
據《重慶日報》
10月27日,“地下之城”胡家巖文旅小鎮項目正式啟動,作為該項目的首個亮相之作,“地下之城”老火鍋店同步開門迎客,市民品嘗地道重慶老火鍋,又多一個好去處。
據悉,在渝北區龍頭寺公園到江北區九街之間,有一個由18條防空洞組成的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防空洞群。其中,最大的一條防空洞被打造成“地下之城”老火鍋店。該火鍋店占地面積達4500平方米,設有208個桌位。500多米長的洞子里,兩邊擺滿了餐桌、椅子,其中最大的長桌可容納36人就餐。
除了開在防空洞內、規模大,這家火鍋店也頗具特色。比如,為了做出最地道的重慶味道,該店邀請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火鍋高級技師潘戀擔任技術指導;在菜品配置上,該店既有經典火鍋菜品,也有哈爾濱紅腸、北京羊蝎子、成都冒烤鴨、廣西豬皮扣肉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認個老鄉唄”系列美食。此外,店內還有“人少不好點菜”系列菜品,推出套餐拼配,即使人少吃火鍋也能吃到豐富菜品。
據介紹,該火鍋店是胡家巖文旅小鎮的首個項目。根據相關規劃,胡家巖文旅小鎮項目將按照4A級都市旅游風景區標準,建成一個城市級文旅綜合體。整個項目分三期進行建設:一期除了火鍋店外,還將建設創意市集、國防展廳和短視頻直播基地;二期將建設花山吊腳樓、咖啡廳、洞穴酒吧;三期將打造公園藝術街區。其中,一期項目的創意市集、國防展廳和短視頻直播基地正在加緊建設中,不久即將亮相。
據《重慶日報》
近日,軌道24號線瓦子壩站首段結構封頂,27號線出入場線樁基澆筑完成,重慶東站也迎來新進展。
重慶東站是全國在建最大站城景融合高鐵樞紐之一,也是重慶新建最大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建筑面積122.28萬平方米,站房及相關工程12萬平方米,站場規模15臺29線,車站最高聚集人數為15000人。目前,重慶東站工程已進入站房及配套綜合交通樞紐施工階段,力爭今年底完成一標段金屬屋面施工目標。
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項目出入場線樁基也于近日澆筑完成,標志著項目全線橋梁工程樁基圓滿完成。
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全長約56公里,西起璧山站,東至重慶東站,全線設15座車站。該線路將支撐沿線沙坪壩、大坪、南坪、重慶經開區、大學城等商圈及人口聚集地區發展,串聯重要門戶樞紐,實現城市內外交通快速轉換,提升軌道交通效率。
近日,由重慶軌道集團建設、中鐵二十三局負責施工的24號線瓦子壩站迎來首段結構封頂,為瓦茶區間盾構接收提供必要條件。
24號線全長18.9公里,起于巴南區鹿角北站,止于南岸區廣陽灣站,設況家塘站、重慶東站、茶涪路站等11座車站。建成后,將有效提升軌道交通南北向的運輸能力,增強重慶東站的輻射范圍,支撐廣陽島區域發展,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據《南岸報》
10月28日,記者從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獲悉,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龍湖禮嘉天街和留云路附近的禮嘉、汽博智慧停車綜合體即將完工,屆時可提供2000個停車位。
禮嘉、汽博智慧停車綜合體總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23萬平方米。
此外,項目引入全自動化物流倉儲技術,設置全機器人智能停車系統,將平面移動(PPY)、停車機器人(AGV)等立體停車技術相結合,實現高效引導存取車。不僅如此,該停車場運用城市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建造、智能運維等新技術,將基于成網布點的若干智慧停車項目數據實現整體可視化,可實時監測各停車資源的當前運營情況、利用情況,實現資源利用率和周轉率的預測;并通過構建“智慧停車+產業業務”數據中心,作為對接各層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系統的數據橋梁,進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汽博綜合體設置了中交智慧停車運營展示中心,部署中交智慧停車運營管理平臺,以提升項目運營管理效率為出發點,實時監測管理各停車資源的當前運營情況、客源狀態、主要設備運行情況、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標等。展廳具備有指揮中心和維保中心的職能,能夠對出現異常的設備或區域進行告警和管控,遠程指導物業維保人員進行異常干預處理,實現項目集群化管控。
據上游新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