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社會 >

大別山老區固始“三土”文化走出國門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87871

大別山老區固始“三土”文化走出國門

????圖為三土藝術團表演花挑舞。 受訪者供圖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別山老區固始“三土”文化走出國門

  中新網信陽5月21日電 題:大別山老區固始“三土”文化走出國門

  作者 闞力

  近年來,鄉土藝術“熱”了起來。在豫南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市固始縣孫灘村的三土民間藝術團,以“土音”、“土調”、“土味”傳承大別山區的鄉村文化,多次走出國門,登堂入室。

  三土劇團、三土服飾、三土民宿……記者近日走進固始縣陳淋子鎮孫灘村發現,這個近3000人口的村子已深深烙上“三土”的烙印。從農副產品、民宿、農莊到服飾廠,都被冠以“三土”之名。

  昔日的孫灘村是一個行路難、用電難、用水難等眾多問題纏身的落后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8.3%。在這個精神生活匱乏的山村里,農閑時的村民們熱衷于打麻將、撲克牌。

  “沉溺牌桌不是好事。”孫灘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喜介紹,2013年,經過深思熟慮后,村里委派村黨支部副書記彭元華接手村民自發組織的三土民間藝術團,期望以此傳播、傳承散落在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藝術團的成員拿起鋤頭是農民,走上舞臺是演員。起初,20余名固定的農民演員,表演多以劃旱船、咳子戲、唱山歌等簡單節目為主。自幼熱衷藝術的彭元華擔任團長后,對藝術團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多思考。

  為了提升業務水平,彭元華邀請專業的編導老師,堅持“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的表演模式,融入諸多非遺元素,自編自演小品、快板和舞蹈等一批批藝術作品。譬如,瀕臨失傳的固始縣非遺——花挑舞,經過編排和長期練習,先后在“中韓文化交流晚會”、“中泰華人春晚”的聚光燈下起舞。

圖為赴韓國演出的三土藝術團。 受訪者供圖

圖為赴韓國演出的三土藝術團。 受訪者供圖

  “最初(目的)就是想讓老百姓遠離牌桌,沒有想到還能走出國門,深受好評。”彭元華介紹,花挑舞在固始縣流傳400余年,其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加以彩紙、竹籃等裝飾,“土味”十足。

  近年來,三土民間藝術團創作出一個個由“土音”“土調”呈現出來的“土味”節目,在海內外參加近千場表演,斬獲諸多大獎。隨著“三土”品牌的叫響,村里的風氣也有了很大改變。

  王文喜告訴記者,原來組織村民大會有些難度,現在村里只要“土調”一起,鑼鼓一響,村民都蜂擁而至。“村里有什么重要事情,都在表演開始前通報,比組織村民開會高效多了。”

  藝術團常年外出表演,在各大舞臺嶄露頭角,實現了農民演員的自我價值。看到這一點,越來越多的村民摒棄牌桌陋習,開始參與“三土”節目的表演,村里也掀起“三土熱”。

  在孫灘村,各行各業都散發著“三土”氣息。幾年前,孫灘村出臺免租金等優惠措施,從長三角引進一家“三土”服飾公司,吸納300余人就業。同時,通過收取廠房租金,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數十萬元。

  目前,該企業已投資逾千萬元,為村民提供的崗位薪資達3000至6000余元不等,年產值亦超過2000萬元。

  現如今,孫灘村的振興,也在走多元化的路子,依托周邊旅游資源和“三土”文化品牌,孫灘村的村民們開始探索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

  彭元華告訴記者,孫灘村正在規劃籌建大別山非遺文化三土研學培訓基地,希望以此讓更多人走進大別山革命老區,了解大別山的非遺文化和紅色文化,“目前村里是邊接待研學團體,邊規劃建設研學基地。”

  “三土生態園正在規劃,三土小龍蝦已申請注冊,孫灘村正在計劃打造三土集團。”王文喜說,要讓“出圈”的“三土”文化,形成品牌響應,為鄉村振興賦能。(完)

【編輯:劉歡】